序《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
汪毅夫
福建民间信仰种类与民间宫庙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由民间信仰演化出的民间信俗文化丰富多彩。民间信俗,即民间信仰习俗。正当的民间信俗完全是公序良俗的演绎:敬畏崇敬、慎终追远、守正避邪、惩恶扬善、救苦济贫等。质言之,民间信仰的正当性乃在其对社会生活发生的正面影响,对公序良俗的正面演绎。20世纪90年代,福建民间信仰研究形成热潮,我亦躬逢其盛,写有专著与论文。2010至2013年,恒恺随我攻读专门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方向为中国文化与闽台关系,其时即开始研究福建民间信仰,并坚持至今。“良工不示人以朴”,经过十余年的精心打磨,恒恺的著作《精神纽带: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618—1949)》(以下简称《精神纽带》),作为海西求是文库的一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可喜可贺。作为福建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既往研究比较,《精神纽带》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作者自己的认知逻辑和叙事体系,并贯穿于全书的写作。本书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在“长时段”的框架下,以多维视野的角度,从不同的层理、不同的面向对以祠神信仰为中心的福建民间信仰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展开了精彩的论证。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五个具体研究个案专题组成研究叙事体系,分章论述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巫觋、巫术与祠神信仰;厉鬼瘟神信仰的双重维度;特定人群的祠神信仰活动;祠神信仰与社会控制。每个议题既独立成章,又融会贯通,注重从历史到现实的关照,旨在构建福建民间信仰的知识体系。本书是对福建祠神信仰进行系统考察的学术专著,具有两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有深刻的理论分析架构和研究视野。其一,作者提出祠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祠神信仰与中国古代的礼仪祭祀传统密切相关,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的民间信仰并不“民间”的历史事实。使用源自中国传统方志分类体系的“祠神信仰”一词,是对中国本土词汇资源的创新性运用。其二,探讨福建民间信仰的思想源流、文化本质和社会特征,丰富和完善了福建民间信仰研究中“崇德”与“报功”双翼结构理论,对祠神信仰仪式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非制度化特色做了深入的剖析、阐释和建构。其三,将过去许多看似关联度不高的民间信仰现象加以联系和阐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独创性见解。相信本书叙事体系的基本架构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照借鉴。二是有扎实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作者系统回顾福建民间信仰研究史,就相关材料的收集努力追求“竭泽而渔”,从引用的基本文献和研究著作可见,作者写作的学术准备充分,研究基础稳固牢靠。本书一大重要特色是扎实丰富,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历代方志、各地碑铭等地方文献中关于祠神信仰的记载,特别注意参照使用笔记小说、传教士回忆录、话本小说、竹枝词、谚语、歌谣等边缘史料,资料来源全面且为第一手原始文献。全书行文规范、文风严谨;史论结合、立论科学,符合学术规范且具有学术深度,成果引用与个人观点表述双翼齐飞、水乳交融。
闽 王 祠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提出“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挥妈祖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乃是两岸融合发展的本来应有之义。《精神纽带》一书,对福建民间信仰的思想内核和文化架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跨学科多角度探讨,深入分析福建祠神信仰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向度,阐释的内容必将引起学界的共鸣,对于闽台区域社会史和福建思想文化史研究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如积薪。祝贺恒恺新著出版,祝愿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