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16: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银幕将军”汤晓丹和他一家

 

方友德

 

 

福建—华安—仙都—云山。

这是多么美好浪漫的一串地名呀。1910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一个婴儿诞生在这里。时光流转,逝者如斯。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已经走过漫漫人生征途,步入百岁高寿之年,2012年1月21日晚,这位102岁的人瑞带着辉煌成就和终身荣耀离开世间。他就是被人们誉为“金牌导演”和“银幕将军”的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汤晓丹。

 

 

汤晓丹出生前两个月,父亲去南洋后杳无音讯。家境清贫,六岁时他随做裁缝的母亲从厦门乘船,漂洋过海在印尼西爪哇茂物市找到了开杂货铺的父亲。父亲当时为了生计,已被当地侨商招为女婿。母亲只好在附近租个木屋,和儿子相依为命,为人缝制衣服维生。父亲也时有一些接济。后来他把儿子送到当地一所基督教英语小学。

汤晓丹自幼就很用功,酷爱美术,常用树枝和木棍在地上画寺庙、动物、花鸟等。一位邻居大叔雕刻木偶头时,他便站在一边默默观看,潜心学习。他也喜爱戏剧,经常跟着大叔的木偶戏班子到附近演出,受到艺术熏陶。看电影更是他的最爱,母亲见他如此迷恋电影,就在玩具店为他买了一个小型电影放映机,盒前是一个小镜头,盒中有一个小灯,还附带一小卷胶片。他如获至宝,兴奋地手摇机子,把画面播放在家中的墙上,那是美国最早出品的短片《火车大劫案》。这神奇的玩意儿让少年汤晓丹爱不释手。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初的艺术启蒙和银幕刺激,一扇热爱艺术的心灵之窗被打开了,从此再也没有关上……

1924年,父亲为了躲避赌债突然失踪。14岁的他随母亲回到福建家乡。这时汤晓丹已经能为木货铺老板所制的新木柜、大衣橱等画上花鸟虫鱼等,赚得一些零钱,购买纸墨书笔。

到了16岁,他被家乡族长们以公积金支助,赴厦门陈嘉庚办的集美农林专科学校读书。这是他生命的重要转折,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却遭地方恶势力反对,被开除回家。他画许多进步的漫画,在上海刊物发表,赚取一些稿费。后来,他写信给上海《大众文艺》编辑部,请求帮助;因为《大众文艺》曾经发表过他的一些漫画。在《大众文艺》编辑部的同意下,19岁的汤晓丹孤身闯上海。三天后,他接到编辑部会议通知,如约前往。不料进门不久,就被巡警包围抓捕,无辜被关押了近两个月。原来那里是个进步团体的集合点。就在被押期间,他认识了沈西苓(《大众文艺》的美术编辑)和许幸之。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参加左联美协活动。

1931年汤晓丹进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以其娴熟的美术技巧担任电影布景师。1933年,23岁的汤晓丹意外获得一次当导演的机会,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白金龙》。这部影片原来是粤剧名角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合演的戏剧,因为受到观众欢迎,薛觉先决定交给天一拍成电影,以扩大影响。原计划由天一老板邵醉翁亲自执导,没想到开拍之前,邵老板却把汤晓丹找来,对他说:“晓丹,这部影片由你来执导!”汤晓丹一下蒙了:“老板,不行,我没有导过电影,搞砸了咋办?”老板说:“不会的,你是公司里唯一能讲粤语的人,便于和演员充分交流,把握剧情脉络。再说,薛觉先是大牌明星,你脾性好,与他更好合作!”就这样,为人厚道、办事认真的汤晓丹从幕后被推向了前台。想不到这部影片在南洋市场一炮打响,天一公司挣到了一百万的票房。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汤晓丹一连导演了《翻天覆地》《糊涂外父》《金屋十二钗》《时势造英雄》等许多叫响的片子。

汤晓丹在导演每一部影片中,善于采纳方家意见,充分考虑上级、片商和观众的需求,在创作上从不自我独断、先己后人。因此他的影片总能在市场和票房上赢得成功。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个性,甚至还渗透到汤晓丹刻画人物、营造氛围的电影声画技巧当中,使他善于用一种精致隽永、细致入微的笔触,来描绘人们微妙的心理律动。

影片《天堂春梦》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抗战胜利之后,复员回到上海,却无法像那些贪官一样拿金条去换房子。一个修建安居广厦之人,到头来自己却居无定所,可见世事的悖谬与不公。这时,影片出现了这样一个细节:男主人公看到窗台上爬过一只蜗牛,不由得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悲哀处境:蜗牛尚能背负着自己的家,独步天下,而我们这些以建筑为生为业的人,何处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

汤晓丹在香港期间导演了11部电影,大多获得成功,而称得上他“第三波浪潮”的,大概要算“抗日三部曲”——《上海火线后》《小广东》和《民族的吼声》了。这时候的汤晓丹已从过去的反小布尔乔亚上升到英勇反侵略的战士了。

汤晓丹性格隐忍谦让,但决不是毫无原则的软弱和妥协,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从来都不含糊。1941年,香港沦入敌手,日本占领军曾经想利用他,拍摄一部美化他们侵略行径的影片《香港攻略》。一天,汤晓丹突然收到日军司令部送来一份香港日军最高统帅叽谷廉介的烫金请柬。到了九龙半岛酒店顶楼宴会厅,香港演艺界名流薛觉先、胡蝶、金焰、王人美、梅兰芳等人都到了。矶谷廉介神气活现地介绍打败英军占领香港的过程。翻译久田后来单独找汤晓丹说,要他拍一部反映皇军攻克香港的纪录片。汤晓丹连忙用“要看看剧本再说”推诿。回来后觉得替敌人拍片,绝不能干出卖良心的事,不拍将有大祸临头,连忙请朋友王鹏翼(他现在就躲住在王的家中),为他设法搞到一张遣送难民到广州湾的船票。在此紧要关头,汤晓丹坚守民族大义,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潜回广州。

1943年,汤晓丹在武汉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落脚,厂方曾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也遭汤晓丹婉言谢绝。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汤晓丹对是非曲直早有自己清晰的判断和严正的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汤晓丹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1952年,中央决定组织拍摄战争影片《南征北战》,成荫和汤晓丹被确定为制片导演。当时参演的人民解放军和群众达四五千人,前后历时一年。“国军”方面的场景由汤晓丹执导,许多官兵和群众都不愿演“国军”、闹情绪,指挥没人听,拍摄一度陷于僵局。汤晓丹耐心地晓以大义,启发演员要将此当作政治任务,角色演好了,激起了观众对敌人的愤恨,转化为爱国动力,也是作大贡献。思想通了,反角官兵和群众参演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汤晓丹联合导演组把一个庞大繁杂的战争题材表现得明快流畅,充分显示了处理大题材、大场面的艺术才能。对战场气势、战役规模及战略决策的把握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这位从未侧身行伍的布衣导演,却被人们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主要原因乃是由于汤晓丹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与人性。20世纪50年代,汤晓丹拍摄《渡江侦察记》的时候,军事题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向观众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剧情中有一处情节,正要表现战士吴老贵为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场面。怎么办?汤晓丹并没有被难倒,他为人物精心配置了一个重要道具——一只酒壶,在前面的剧情中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时让人物把酒壶拿出来嘬上两口。等到要表现吴老贵牺牲的场面时,汤晓丹便拿这只酒壶来大做文章。我们在银幕上看到那只酒壶被抛在了杂草丛里,瓶口张开,壶里残酒从中汩汩涌出。这个镜头,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睹物思人的浓郁情绪。汤晓丹在不触犯战争片禁忌的前提下,含蓄地完成了对牺牲的情感渲染。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渡江侦察记》一片大获成功。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数多达1733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在他导演下,也造就了一批成熟的著名演员,如孙道临原来在银幕上,最拿手演才子佳人戏,在《渡江侦察记》中,成功转型为我军一位智勇双全、英勇刚毅的英雄指挥员。演国民党情报处长的陈述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定型成为银幕上最受称赞的反角明星。

我十几岁就看过这部经典影片,六十多年了,“国军”方面的许多台词至今仍然熟悉,如:“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这些都已转化成激励前进的另一种力量。汤晓丹导演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革命战争的经典之作,当年全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曾为之感动,形成仰慕英雄、嫉恨敌人、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的革命人生观,这些影片潜移默化之功不可湮没!

1980年,汤导又执导了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南昌起义》,影片历史人物众多,贺龙、张国焘、朱德、叶挺、刘伯承、陈独秀、汪精卫、张发奎等等正反面演员,都在汤导指挥下重现当年历史的壮举。他虽未领兵打仗,但在银幕上他指挥了千军万马,于是他成为中国电影银幕上的将军,当之无愧。

2004年9月,全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年届95岁高龄的汤晓丹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新设立的“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电影是我的生命。”汤晓丹说,“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这是汤晓丹导演在电影道路上跋涉长达70年之后,说出的无悔心声,也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真实写照。

就在这次第24届金鸡奖评选颁奖典礼上,大屏幕上再现了汤导的多部优秀作品,现场三千多名电影人和观众用长久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艺术家的敬重和爱戴。蓝为洁代替丈夫领取奖杯时转述汤晓丹导演的话:“即使我以后不能做电影导演了,在摄影棚做个场工还是可以的。”

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电影传奇》特地为他送来花篮,上书“九五之尊伴中国电影百年,甲申殊荣属金鸡大奖首座”,道尽了汤晓丹对中国电影的巨大贡献。作为荣获“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的第一人,汤晓丹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女士是中国电影剪辑师,生于重庆。1944年进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技术科,1946年随厂迁回上海,1952年在上海翻译片组任剪辑,1957年调江南电影制片厂,至1984年退休。参加了《徐悲鸿》《传奇夫人》《杨家将》等近千部集电视剧的剪辑指导工作。

她参加剪辑的影片中,《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获政府奖;《巴山夜雨》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城南旧事》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并获最佳剪辑奖提名,《廖仲恺》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汤晓丹的两个儿子汤沐黎、汤沐海是驰名中外的优秀指挥家和油画家。

长子汤沐黎(1947年生)勤奋好学、坚忍不拔,坚持刻苦习艺。1978年汤沐黎直接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院,后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绘画系深造,专攻西洋油画,成为我国首批公派美术留学生。

汤沐黎画风凝重、细腻、高雅、别具魅力,以逼真的色彩和构图再现历史与庄重,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极富冲击力,对霸王内心的挣扎、别姬悲壮场面的展示,别开了油画新纪元。他还擅长作诗,诗画相和,创作了《西施谣》等诗歌多首。他的身后站着一位贤淑的妻子——宋美英,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绘画事业。在画《霸王别姬》时,宋美英就是被霸王忍痛弑杀的虞姬的模特儿。1982年,汤沐黎被极具权威的彼得莫尔斯基金会评为当年英国最佳十二名画家之一(其中11位是西方画家),现在仍在加拿大继续着他挚爱的绘画事业。

汤晓丹的次子汤沐海,于1949年出生。1973年就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指挥,后入德国慕尼黑高等音乐学院指挥大师班。1982年,卡拉扬(奥地利著名音乐指挥家,在音乐界享有盛誉,人称“指挥帝王”)邀请他签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成为第一位进入欧洲国家级歌剧院并担任首席指挥的华人指挥家。

汤沐海成功演出过《蝴蝶夫人》《茶花女》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等。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他,现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2013年7月4日,汤沐海在天津指挥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他动作丰富、和谐、优美,驾驭自如、诠释准确,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正如这部音乐巨制,交响乐以席勒的《欢乐颂》收结:“在你的神奇力量感召下面,让我们都团结成兄弟。只有经历生命的多重意象,方才完整而丰实。”

2017年1月9日,汤沐海偕天津交响乐团回到华安故乡,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华安二宜楼,奏响“海丝之路·福建华安”土楼新年音乐会。

激情澎湃的音乐会在管弦乐《红旗颂》中奏响土楼高雅经典乐章,一座300年东方建筑与现代西方交响乐奇妙对话在和谐的圆楼里完美融合。来自天津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相继演奏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家喻户晓的电影金曲,当恢宏大气的音符在二宜楼上空回旋时,指挥家汤沐海犹如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术师,伴随着他手中指挥棒的起起落落,优美的乐音从演奏家们的乐器中精妙有序地涌出。一曲以台湾民歌为主题的管弦乐改编曲《高山青》与居住华安县的高山族同胞在土楼内交融回荡,尽现台湾民风民情。随后,汤沐海13岁之女汤苏珊以小提琴独奏《梁山伯与祝英台》,赢得如潮的掌声,将音乐会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近日,我有幸来到“银幕将军”汤晓丹的出生地——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汤氏纪念馆设五个单元。大门左侧挂“汤氏艺文居”横匾,右侧挂“汤晓丹故居”横匾;大厅横梁挂“宝中堂”;进入大门的右侧为“汤沐黎展馆”,左侧为“汤沐海展馆”;大厅陈列着一个折叠式屏风,是“汤晓丹电影传奇馆”;大厅右侧为“汤晓丹、蓝为洁展馆”,大厅左侧为“汤禧承、汤子淮展馆”。故居用丰富的图片、翔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展示。汤禧承是汤晓丹的弟弟,曾任新四军卫生部长,救人无数的著名医生,对革命有过重大贡献。

在展馆内摆放汤晓丹、蓝为洁用过的冰箱、单人床、大橱、书架、文学作品等遗物。在汤沐黎展馆有他为父亲、母亲及家乡风光、故居所作油画、素描数十张。展馆内还有《百年电影百年行》《父子艺术家》《汤沐黎诗词画选》《我的音乐家儿子汤沐海》等十本文学作品。

汤晓丹生前虽然身在上海,却心系故乡。2006年11月16日,夫人蓝为洁携长子、著名画家汤沐黎及上海电影集团摄制组,回到华安县仙都镇拍摄《百岁导演汤晓丹》,对华安的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及茶园进行实地拍摄,汤沐黎还为家乡留下素描《眼中的土楼》作为纪念。2008年7月,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申遗”成功。时已99岁高龄的汤老在病榻上亲手提笔为华安大地土楼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题词“家乡土楼,耀祖荣国,世界遗产,浩气长存”。

2015年4月6日晚,世界文化遗产地华安县仙都镇华仙茶都人潮涌动,“银幕魂·故乡情”汤晓丹追思音乐会在此精彩上演。汤晓丹之子、世界著名华人指挥家汤沐海携福建交响乐团,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和省内外游客送上音乐大餐,旨在清明之际追思“银幕将军”、著名导演汤晓丹。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