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13: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光泽有山名乌君

 

 

 

 

图片.png06.png

光泽山下水绕乡野

伫立光泽县城,向东眺望。一座高山连绵起伏,黛色如铁,恰似一道雄伟的屏障;山顶有两块岩石,形如两只美猴王。它就是乌君山,俗名猴子山,有“光泽第一名胜”之称。

 

 

乌君山名颇典雅。据古籍记载,秦汉年间,有道士徐仲山入山,忽遇暴雨,避雨于华丽洞府。洞主自称乌君老人,见徐仲山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即将小女婚配与他。不料,新婚三日,山火四燃,乌君家族惊慌逃命,皆披羽衣飞翔而去,因未与徐仲山制羽衣,乌君女大难临头独自飞,徒留徐仲山身处空林。故有乌君山名。

猴子山名很通俗。山巅突兀而立两块巨石,酷似一公一母蹲坐的猴王和王后。而山中,“群猴”会集,人称“百猴石”。相传,猴王和王后常率领群猴下山扰民,村民苦不堪言,遂建造齐天大圣庙,请来孙悟空管教他的徒子徒孙。这一招果然灵验,野猴不敢下山了。

由此可见,猴崇拜、齐天大圣文化在闽北源远流长,《西游记》 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只不过将民间传说进行加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已。莫非作者吴承恩曾到此一游?

历代达官名士为乌君山留下珍贵诗文,已成为一笔财富。元代布衣诗人黄镇成,遥望家乡的乌君山,写下:“谁把琪花散碧霄,千岩万壑总琼瑶。支颐正好吟诗句,莫遣东风一夜消。”该诗被收录清乾隆帝亲自主编的《四库全书》。明代诗人徐撤,咏乌君山腰的三叠石:“仙人骑鹤去不还,药炉丹灶留人间。”清代张际亮《乌君山题壁十六字》:“苍苍万石,萧萧百泉。山风夜至,明月在天。”这位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应该在乌君山上宿过营。历朝历代许多名士,都为乌君山留下佳作。

 

 

乌君山属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区,主峰海拔1477米,景致可概括为“四绝”:

一是云海雾岚。笔者乙巳年小满季节访山,上午徜徉于山脚诸景,每每抬头寻觅山巅猴王、王后,它们在云雾缭绕中,时而现身,时而隐身,总让人惦念。下午进山,登至山腰,山高云低,仰望双猴清晰可见,身边烟岚着衣,如腾云驾雾,而脚下村庄已被云雾笼罩。昨日在自媒体上看到乌君山日出云海的摄影作品,

其壮丽场景不亚于黄山云海,当然,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色,还必须在山顶露营苦等。

二是奇峰异石。倘若攀登至顶,可一睹石猴一脸苦相、痴痴守望之神态。据说见者都动了恻隐之心。途中经过“风动石”景点,近观三块巨石,天然重叠,凛凛而立于侧峰之上,耳闻山风从石隙而过,啸然声响,惊叹摇摇欲坠状却坚挺了千万年。我们虽然只攀爬至山腰,但已领略岩崖怪石嶙峋叠嶂之奇异了。

其实,目前乌君山尚属“野山”。陪同我登山的饶坪村民兵连长小黄告诉我,2024 年 10 月的一天,他们几个朋友结伴登乌君山至会仙岩,已是中午,便煮面条充饥。此时遇见一位登山客,背包登山杖,设备齐全。小黄劝他下山,说时间不够登顶,明早再来。他不听劝告,继续攀登,结果天黑时遇到野猪,慌乱逃窜,迷路山中,只好用手机求助光泽蓝天救援队,幸得救援,化险为安。

三是流泉飞瀑。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乌君山便是实证。访山之时适逢雨过天晴,一路有泉水叮咚相伴,时而还需抱几块岩石扔入泉水溢满的步道,作为垫脚石,踩跳而过。此时你会忍不住吟唱那首老歌:“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

远眺整座山,黛绿色中掩映着缕缕飞瀑,洁白耀眼,不下十条,可称之“季节瀑”,也是一道可遇不可求的美景。但“乌君瀑属常年胜景。我们前往游览,百余米外就望见一面高达七八十米,上窄下宽的水瀑,从天而降,雪崩一般,飞花溅玉,云蒸雾泽。

四是“老君眉”茶。乌君山是乌龙茶“老君眉”的产地,清代颇推崇,曾作为贡茶。清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老君眉叶长、味郁,然多伪。”《红楼梦》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章回中,贾母待客的好茶就是老君眉。

 

 

饶坪村位于乌君山下,清澈丰盈的溪水绕村而过,绘就了一幅“山环水抱,绿意盈门”的秀美画卷。饶坪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森林村庄、省级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图片.png07.png

乌君山下松林步道

130 亩松树林掩映着村委会小楼。我在二楼会议室推窗而望,一株株马尾松参天而立,青翠挺拔,有如一个个高蹈之士,一阵轻风掠过,仿佛听到他们在簌簌低语。女支书介绍:马尾松年龄大都 100 多岁了,相传是一夜之间生长出来的,村民视之为风水林,它的茂盛与村庄昌盛息息相关。 

图片.png08.png

光泽齐天庙古貌蔚然

齐天大圣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宋年间,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徽派建筑风格,面积达 1000 多平方米,蔚为壮观。正殿神龛供奉着齐天大圣孙悟空金身塑像,面朝着戏台。每逢大戏开演时,孙大圣便坐在贵宾席。庙前是一条古驿道,当年中央红军进入武夷山下,就从这里经过,在庙旁一株苦槠树下休整。而今,300 多岁的苦槠树老而弥坚,依然为来往行人蔽荫。

饶平村“最美庭院风景道”已成了网红打卡点。两年前,村里拟改造 50 多户庭院,邀请国内多所著名大学派实习生来设计。这真是个“金点子”,各家各户庭院总体协调,又形式多样,简约实用而且赏心悦目。

 

 

从饶坪村驱车 15 千米,蜿蜒而上,至乌君山腰海拔达千米的坪溪农场。农场小广场上有一个花岗石构筑的凉亭,横匾镌刻“知青亭”三个字。旁立有石碑,上刻:“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四日,厦门市 105 名知识青年(男 80 名,女 25 名)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石亭是这批知青 2018 年捐资而建。

笔者是 1969 年初上山下乡的知青,自然也有知青情结。我通过农场负责人,电话采访了为知青亭撰写对联的吴资润老师。吴老师是厦门同安人,1961 年厦门五中高中毕业,因“白专”之嫌没被大学录取。1963 年底,厦门市在中山公园召开欢送知青大会,吴老师作为知青代表上台发言,他至今保留着当日的《厦门日报》。其妻是 25 名厦门女知青中的一位。他俩和许多厦门知青一样,把青春和才华都奉献给了光泽这片山水。

吴老师回忆,初上坪溪农场,是徒步翻山越岭而至。1964 年,在农场全体职工努力下,开辟了一条可通行人力板车的山路。他们开荒造田、垦山植林、耕田种粮、伐木种茶,奋发有为,一度使农场成为光泽的一个先进典型。吴老师后来挑起了坪溪学校的教育重担,继而担任过光泽几所小学的负责人,直至退休才回厦门安度晚年。

光泽山水记住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乌君山记住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