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11: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元邦



走马观花看前塘


陈元邦

 

 

在去屏南龙潭村的路上,拐道去了同处于熙岭乡的前塘村。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得知它是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这撩起了我想要去看看的欲望。

解开群山的环抱,走进村子,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现代楼宇,心里不免嘀咕:古村的韵味呢?村支书告诉我,老村还在前面。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条石块铺就的小路,一股浓郁的古村韵味也随之扑鼻而来。石板虽窄,却是古时这里最繁华的街,依稀可见当时商铺的影子,每一块磨到包浆的石板也仍在铭记曾经熙来攘往的人群。

微信图片_20250724174004.jpg

经历了风雨沧桑,如今许多老屋早己无人居住,厚厚的木门紧锁,斑驳的土墙或有坍塌,残垣断壁间暗示着它们曾经的豪华。那些努力伸向天际的檐脊还在放飞腾空的梦想,攀援着野生花草的马鞍墙孤独伫立,一座座深宅大院虽已人去宅空,却仍在一对对楹联中寄存着过往的人间烟火。边走、边看、边想,这村子有如一坛尘封已久的醇香老酒,一旦启封,必然醇香四溢;又如一块尚未雕琢的玉璞,一旦交给匠心与斧凿,则必将倾泻出岁月的温润。

村中最气派的古建当属宗祠。这里几乎都是林姓,相传迁自古田县平湖镇前坂村,至今已有600余年,散落在全村的7个自然村里。一座座宗祠,供人寻祖追宗,绳厥祖武,予人肃然庄严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50724174040.jpg

行走于村中,多见的是围坐在一起的老者。村支书介绍说,村里原有一千多人口,如今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户口迁到城里,目前的户籍人口仅700多,常住的更是只有100多人。‌‌听了这个数字,我不免恍惚,人走了,村不就空了吗?想起一位朋友曾说,乡村里一定会有人走出去,也一定会有人走进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些乡村人眼里,城市是他们的“高处”,那里有他们心底的“美好”;而当他们进了城,成了新市民,又有人怀恋乡村的“高处”,那里的青山绿水又成了他们的向往。在“双向流动”和“双向奔赴”中,乡村不会沉寂。

又是一年桃熟时,走在村中,桃香扑鼻而来,许多人家的大厅里堆着小山似的桃子,老人们正按品质进行分拣、装箱。我问村支书,今年的桃子价格好吗?还可以吧,他说,收购价大约在每斤两元左右,桃子已经成为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了,还有的就是种一些李子。村支书介绍道,他自己家也种了二百多棵桃子,每年去除成本,也能带来五万多元的收入。说完他笑笑,露出一副知足的神情。

微信图片_20250724173952.jpg

我们向着村外走去,站在一处高地,一眼望去,群山绵延晚霞满天。山墨黛,云厚重,俯视山谷与稻田,心里多了一分亲近。曾经在乡村呆过,心里总有稻田情结,如果看不到了就总会觉得缺少些什么。村子就这片稻田吗?我问。村支书说,这里的田多是山垅田,这些年,多被村民改种桃子、李子等水果,水田面积也减少了。想想也是,留在村里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难以承担种植水稻的高强度劳动,调整种植品类,也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的明智选择。

离村子不远处还有一座刚刚修葺的瑞竹书院,院内翠竹环抱,环境幽雅,据说曾是屏南境内历史最久的古庙,原名“瑞竹寺”,俗称为“硋窑庵”。我心想,本为寺庙又何时有了书院之名,而既为寺又为何俗称为“庵”?只是天色已晚,我又得赶往龙潭村,故没有太多时间细细深究,只能将疑问留给下次重访。

而我也在心里期盼着,下次再见,希望古村前塘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貌。元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