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东 明 寺
林爱枝
一
感觉上东山岛很遥远,又漂浮海上,宛若域外仙山。又有一道不宽的水道阻隔,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竟不知有60多个小岛簇拥着东山主岛,亦不知东门屿与温州江心屿、厦门鼓浪屿、台湾兰屿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屿,更不知屿上还有个东明寺。
6月,随“走进东山”采风团去东山。登岛后一路上使我不断惊叹,多年前的印象几乎都改变了,那时只记得岛上只能种植木麻黄,收成地瓜,后来能种芦笋了,还作为重要新闻报道。如今,沿途所见,路面宽了,路两旁郁郁葱葱、花团锦簇,什么花草树木都能生长,与内陆没什么两样。还有一种没见过的树,十分高大,树冠是一层一层地长,作家章武询问了几次,最后得知叫棚架子,似信非信。
在资料上看到了东门屿、文峰塔,总觉得应该去看看。恰好行程中安排有参观东门屿的项目,很如意。在渔港码头远望,视野所及主要是茫茫荡荡的海域,水清如蓝,波平如镜,水天一线。右前方有一群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小屿衔接一串,逶迤而去。其中领头的小屿呈山包形,顶上有一塔,独立悬空,那就是东门屿,因有此塔,亦叫塔屿。
上船之后不到十分钟,便靠岸了。几步路,便见一方石碑,上书“东明寺”,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迹。一旁有一尊在岩石山浮雕的弥勒佛像,像旁题写的自然是“大肚能容……”之语。往前数步经一座牌楼,额题“东海明珠”,此寺得名便一目了然了。为广州光孝寺住持方丈新成大和尚题写。小径通往寺庙,一时顿感清凉,好生舒爽。原来寺内树木花草铺天盖地,同去的县林业局同志介绍说,岛上树木最多的是木麻黄、桉树、榕树、相思树,都是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难怪把整个岛屿裹在绿荫里。
到“万佛宝殿”前,有一口淡水井,井沿用花岗岩石片围成长方形,外层竟是粉红色的,颇为扎眼,游客们纷纷建议打一个粗石井台,就显得真实、般配了,恰好井边有一尊粗石打造的韦陀像,杵子点地,十分粗犷,又显得热情好客。此寺据说是全国海拔最低的寺庙,海拨不足一米,哪来的淡水?住持说,原来寺前是一片沙滩,后来寺庙逐渐扩大,占用了沙滩地,也就挖出了淡水。
来到前殿,一副门联映入眼帘,上联是“塔屿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彰”,下联为“史承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文佛显彰”是“佛澳”之典故。相传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在东门屿建造文峰塔时,一日清晨,忽见此岛北澳山海滩有五彩祥光,其间有一闪光笑佛面对着他。蔡潮便为之取名佛澳。从此便有佛法在此传播,被称为“东海佛国”“中流佛心”,东门屿也成了闽南海上佛教重地。“名贤读书”是指明代著名理学家、书画家黄道周在塔屿上的云山石室和石斋读书,“云山石室”为黄道周亲笔题写。他从小家教甚严,少时,其父即授以朱熹所撰《通鉴纲目》,培养他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是非,正纲常。他就是怀着这种志向,苦读慎思,追慕仁人志士,感悟他们的气节纲常,积累知识,丰富思想,锤炼品格。马兆麟有诗赞曰:“前明黄石斋,此地乐晨夕。浮白读汉书,研朱点《周易》。上下五千年,琅琅出金石”、“先生万古名,至今犹啧啧”,“我来必感喟,今古归一掷”。清乾隆朝,抚闽侯者潘思榘在此建造牌坊,并镌刻对联:“仰止高山已表儒林首出;溯游学海群推道岸先登。”尽释了“名贤读书”。而徐霞客对黄道周的称赞更为极致:“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进得大殿,这里按寺庙规制,布列十分齐整,而与其他寺庙的极大不同是,殿内所供奉的20多尊佛像均为玉佛,来自缅甸。
我上了三炷香,祈求国泰民安。这是我当了宣传部长以后的事情,尤其是又做了几年文史资料工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了分内之事。因而不论在本省到各市、有关区县调研视察,还是出省考察学习,到过无数寺庙,或上香,或随喜功德,仅表达一种保护的心意,因为它们都是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文物。
二
东明寺有三幅题字,是我以往参观其他寺庙所不曾见过的。一是“万佛宝殿”一层门楣的题额“参最上乘”,亦是赵朴初手书;二是“藏经楼”一层题匾“登无上座”;三是一个偏殿叫“喝云堂”。我很感兴趣,似乎有所悟又非有所悟,便想探个究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对“最上乘论”有所讲解,主要表现在《大正藏》第48册、《卍续藏》第110册、《禅宗全书》第36册等著作里,是继承和发展了四祖道信所主张的“守一”禅法,强调修持佛法以“守心”为要。五祖忍大师亦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尤其是《修心要论》极强调“守本真心”,其主题是:“夫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明,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胜念上方诸佛”、“修道要自识本来清净心性,劝人努力会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自然与佛平等不二”,“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
总之,“守一”“守本真心”“守本净心”,这些都是修道要法,至高境界。
尽管这些论道尚无直接谈及“最上乘”,但可以让人领会,参禅、修道要追求最高境界——修心。即所谓“心诚则灵”。
笔者猛一看此题,便豁然感觉到应是追求最优秀、最高标准。中国佛教领袖为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弃而复建的小庙题写如此高深的匾额,我体会出:
一是赵朴老的心愿,他希望皈依佛门的僧众,真诚地一心向佛,尽心尽意地去攀登修道的最高境界,出色地成就自己的行业。这一点笔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曾在个别寺庙遇到过心猿意马的僧众。笔者曾陪同外省出版工作同行参观一座寺庙,入口处竟见和尚收门票。我便问:“你们怎么做这事?”回答:“现在是市场经济嘛。”我一听竟冒火了:“市场经济是凡人俗事,与佛门何干?你们的职责应是虔诚侍佛、慈善信众。何况国家政策允许佛门进出自由,你们要是喜欢市场经济,可以走出佛门,何必这样不伦不类?”一时气出,其实此后的“市场经济”还愈演愈烈。
二是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可以视之为对人们的总鼓励,不论你是在哪行哪业,从事什么工作,也都有追求完美、出色的意愿和努力。我想这也是一种“参最上乘”。倘能把时间、精力用于对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追求至臻完美,而不是心有旁骛,挑起一些事端,制造一些矛盾,打压别人,抬高自己,弄得上下左右都不得安宁,那么,这个社会的环境该是怎样的和谐,怎样的令人激动和友爱?!因此,看了这个题额,笔者以为都会得到鼓舞的。
“登无上座”,开始我以为表达的是进入佛门皆是弟子,人人平等,无上下之分。住持说,“登无上座”,说明已到了最高层,再上去便是佛了,因此,无上座。经查资料,瑜珈有载:“言无上者:如世尊告苾刍众言,一切和合部类从中,佛弟子众,最为第一,最尊最胜,最上无上,故名无上。”
这瑜伽起源于印度,意含“一致”“结合”或“和谐”,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它原本是思想(哲学)体系和运动体系,讲究的是身体、心灵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后经发展、演变,瑜伽逐渐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静坐、冥想、苦行,成为瑜伽修行中心,同时,也有了文字记载,如《吠陀经》《奥义传》等。到了印度圣哲派坦佳里创作了《瑜伽经》后,瑜伽行法正式形成,亦强调修心。
这样论道,使笔者顿感“参最上乘”与“登无上座”似乎有前因后果,参了最上乘,自然能登无上座。
“喝云堂”,怎样喝云?住持讲述,当年达摩祖师以一苇来到岭南,意欲在此弘扬佛法。后又感到应该继续北上,更广泛地传扬佛法。来到东山岛住了三天,又启程。只因达摩祖师相貌怪异,难以合群,只能独自面壁修炼。9年不出洞,怎样维持生命?喝云。这也是十分怪异的传说,姑且听之。
但我想,天地精华,涵养万物,祖师面壁9年,不吃不喝,七彩云霓,滋养护佑,使成正果,说来也是合理。
庙不大,但要看认真、看齐全了,也得用心。为完成这篇小稿,我竟三上东门屿,三进东明寺。第一次是集体参观,人多,又未确定写这个题目,便不赶着在前面听讲解,所知甚少。第二次是确定题目后感到有必要单独采访住持释道裕,便与会长一道上岛。因恰逢关公生日庆典,有一拨客人要由住持接待,故而只交谈了十几分钟,喝了几杯住持说是藏了三四十年的大红袍,就离岛了。第三次是关公生日祭典仪式之后,独自上岛,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还一再在这三个题词前反复观看,费心琢磨,因为对佛教毕竟仅知皮毛。
一座小庙宇,三次去采访,可算此次采风活动的小花絮吧。
游过东明寺,得到一些启发,引发肤浅思考,我肯定记得“到此一游”。还要祝愿东明寺真正成为海上明珠,永远闪光,吸引更多的信众与游客。装点东门屿,此处最光华。
三
据查东明寺建于明朝(又有一说宋代就有人在屿上建寺),一个很小的庙宇,一向没有住寺僧侣,又因水道阻隔,也很少有人上岛进香,于是,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使它湮没于荒芜之中。
直到1987年,来自漳州南山寺的僧人释道裕登岛踏勘,决意复建寺庙,使之成为一方圣地。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信徒们的帮助下,他携徒涉海,上岛规划,斩荆填壑,在遗址上重新建寺。经过20多年的辛苦,如今寺庙初具规模,占地200多亩,建筑面积8500多平方米,建有万佛宝殿、天王殿、卧佛坛、藏经阁、地藏阁、喝云堂、玉观堂、佛光亭、日开亭、万佛城、静明楼、万寿塔、普同塔等30多座建筑;全寺供奉缅甸玉佛60多尊;寺内藏有中华大藏经一套、梵文及珍贵手抄经书,等等。这些便使东明寺成了旅游胜景。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多万人次上岛进香旅游。
如今,东明寺已成为一方宝刹,实名“东海明珠”了。隔海相望,沙滩、树林,围拥着数座琉璃屋顶的寺庙,在阳光下金光灿灿,好不堂皇!
东山县提出,要把东山岛建成国际旅游岛的目标,就东明寺的自然景观、文化内涵,再经不断努力和创建,是能够为成全这个目标而尽一份奉献的。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