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 院 寻 古
林思翔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鼓山脚下的缆车站。正是暑期旅游季,一节节缆车不停地把游客送上鼓山风景区。从缆车站到海拔600多米的景区,也就20多分钟,十分方便。
这人来人往的缆车站坐落在鼓山脚下洋里村廨院旧址。廨院又称白云院,俗称下院,为鼓山涌泉寺的廨院。清《鼓山志》载:“白云廨院,在山南麓,本涌泉寺积谷处,与寺同建。”宋治平年间,僧德藻创辟禾场;元丰年间,僧显宗增置仓廪;政和、宣和年间两次遇灾,僧体淳前后又建,后屡毁屡建;乾隆十八年(1753)僧兴隆重修。据史料记载,其虽称廨院,但建筑亦甚宏伟。其中大殿多古佛,后面系法堂,左右为祖师、伽蓝二祠,东庑为斋堂、厨灶,西庑为仓场、客省、前山门。如今在与缆车站相距二三百米的市委党校草坪上,我们还看到巨型的石槽以及石柱础、石雕等遗迹,可见当年廨院规模之大。
历史上,涌泉寺曾拥有大量良田。五代时,王审知将大量膏腴田地划归涌泉寺,“所施膳僧之田多至八万四千亩”。宋时,占地13000亩;清顺治年间占地5000多顷;光绪年间,划界以“附近四十里均属鼓山,任何乡民不得盗葬蹭占”,山下附近的田园、林茶、果蔬,几乎皆为鼓山寺产。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涌泉寺还雇斋工耕种洋田200多亩,出租洋田、山田和自耕田各100多亩,仍占田500多亩,平均每亩地一年向农民收取400斤干谷,每年收租谷10万多斤,而且要农民挑送到寺。清末民初,圆瑛法师来鼓山涌泉寺时,曾作《鼓山廨院开浦碑记》,记述当年林景熙筹助资金添买民田,开浦疏浚,赢来了“自后水旱无虞,非特常住无失收之患”一事。
白云廨院,便是涌泉寺的收租院,为寺院安行僧、办道粮与接纳云水宾客之所。其内廪仓甚大,山麓附近寺产田亩所出之谷皆储于此,并制成白米。廨院也是游客登山备舆的接冶处,游客有需要,由院中雇舆而上(舆即山笕,用竹椅子捆在两根竹竿上做成的交通工具)。
福州有句老话,“要上鼓山,先从廨院起步”。廨院为上鼓山石磴路起点。慕名上鼓山的游人,都得从廨院迈出上山的第一步。面对这幽静的寺院,想到即将登山,许多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吟诗作赋,抒发情感。明徐恸在《鼓山白云廨院》诗里写道:“灌木干草合,危峰插汉边。闭云孤院静,扣月一钟悬。”明曹学全《白云廨院》曰:“丛林露曙光,云气密苍苍。净空寻犹得,飞泉坐可望。”沈廷芳《憩鼓山下院》写道:"右旗扬城尖,左鼓悬江波。平畴东望望,一碧渲嘉禾。”清福建学政朱珪《憩鼓山廨院……》诗句:“行行阡陌间,万顷如绿波。仆夫尔纾徐,无躏田中禾。”都盛赞廨院的山野秀色和清幽环境。清代陈登龙从水路到廨院,别有一番感受,诗曰:“停午发台江,薄昏憩下院。轻舟诉空明,澄波剪秋练……云霞既多态,烟涛亦百变。仰首望祇园,孤塔林端见。”不仅写了廨院景色,还记述了从台江到廨院的沿途水路风光。
有些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还在廨院留下珍贵的题刻。如今我们在廨院尚能看到的最醒目的题词墨迹有宋朱熹的“闽山第一(亭)”与清李拔的“声满天地”。
从廨院到鼓山有“七里七亭”之说。廨院亭位居其首。宋淳熙十四年(1187),鼓山僧人德融在廨院建亭,初名通霄亭。后朱熹上鼓山路过此地,题匾“闽山第一”,遂称闽山第一亭,简称第一亭。元元统二年(1334),僧如山重建。亭为木构,四角,单檐歇山顶,进深4米,面阔3.3米,雕梁朱柱,造型精巧,别具一格。现亭为20世纪60年代重建。第一亭后建有“祝圣万年山亭”。该亭始建于宋淳熙丁未年(1187),内壁镶嵌“祝圣万年山”颜体楷书石碑(祝圣万年山为鼓山别称)。现亭于1998年夏建,2020年按旧制重新修葺。
人们把朱熹的题字放在鼓山起点上,说明当地人对朱夫子的敬重;而朱熹对鼓山情有独钟,曾两度上山,留下多次墨迹,成了如今鼓山的一笔文化财富。而且朱熹在鼓山与福州知州赵汝愚的相互题词、赋诗,也让人窥见两位大儒的深厚感情,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在廨院第一亭边上,有座石桥,曰东际桥。“东际”意即福州城东之边界。史书记载:“东际桥,在廨院左,宋绍兴间建。明崇祯戊寅,郡人曹学全修。前有闽山第一坊。”桥为东西走向,石构平梁建筑,单孔,长5.1米,宽4.5米,高2米。
桥上有亭,曰“东际亭”,为鼓山的“七里七亭”第二亭。亭始建于宋绍兴辛巳,明郡人曹学全复构,2019年重修。立于桥上,清风扑面,亦桥亦亭,别有情趣。桥下潺潺流水,不绝于耳,桥面观景小憩,心旷神怡。古人立此听水望山,有感而发赋诗曰:“我方入山来,水自出山去。问水去何心,忘却亦来处。”“此际将登岭,深林待日回。却于山寺外,更有野寺开。”盛赞这里的山水秀色。
相传清晚期,乡人曾在东际桥挖出宋人所埋的金窖。光绪四年(1878)丹霞书院山长杨浚游鼓山,记曰:“东际桥相传有金窖,前数年为林姓所获,在佛龛下,龛为宋瓷。帅与余登坡视之,乃天禧二年物。东岳莲盆亦宋瓷,为元丰元年所造。”记载备详。“迢迢东际桥,埋金事奇诞。”因传挖出金窖,东际桥声名鹊起,享誉四方,也给古桥披上了神秘色彩。
东际桥边最醒目的景点是石壁上“声满天地”四个大字,乃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题写的。这位父母官用他那酣畅的笔墨,给予属地的鼓山极致的赞美,为鼓山做了一次名震寰宇的“广告”,令福州人倍加振奋。
说起李拔,闽东人和福州人都不陌生,他曾在福宁府(府衙驻地霞浦)和福州府任知府,官声甚好。对鼓山也厚爱有加,他赞美鼓山的诗句“地出灵泉润海晨,天生石鼓镇闽中”,如今被人们镌刻在廨院的山门联柱上。福州人对李拔敬重有加。
在福州府三年任职中,李拔为百姓平反讼狱、教民种桑、养蚕、种树、种棉、织布、兴修水利等,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二十六年(1761)春夏之际,他在下乡抓农业生产的行程中,来到鼓山脚下,便顺道登上鼓山。在登山过程中,他有感而发,留下了多幅“墨宝”石刻。
闽山第一亭
在廨院起步时,他题写了“声满天地”;沿岭而上,道路曲折,然前路光明,他题了“云程发轫”;登至半山,人已疲劳,往前尚远,后退又不情愿,进退两难,他挥毫写下“欲罢不能”;继续向上,更为疲惫,但离终点尚有一定距离,他题写“毋息半途”,鞭策自己和随从;坚持攀登,终于到顶,茫茫大地,尽收眼底。见朱熹题刻“天风海涛”,他又在顶峰突出岩石上题了“登峰造极”四个大字,以示对先哲的景仰,也表达了自己征服顶峰的喜悦心情。李拔还在绝顶峰上题了“欲从末由”,用的是颜回的典故,“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下山后,他还写了《游鼓山记》,记述鼓山风光和登山的心路历程。
斗转星移,岁月无情。1000多年前庞大建筑群的廨院,已湮没在历史的深处,留在古籍和文献中。如今廨院已然成了鼓山脚下一个地标性的名称,成为人们上鼓山览胜的第一站点。廨院环境清幽,人文积淀丰厚,也是著名的鼓山第一景。人们在这里进“闽山第一亭”读朱熹,赏“声满天地”题刻思李拔,大儒、循吏当年就是由此起步攀岭进山,登高览胜,而且镌刻留记所思所悟,为鼓山增添了一抹绚丽的文化色彩。由此进山的石门碑刻见证了朱熹与赵汝愚的“神仙”友谊;从兹迈步的弯曲山岭让李拔感悟“学无止境”。这些历史掌故如同一本书,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原载于《闽都文化》杂志2025年第3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