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8: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灵石山与灵石古寺

 

 


 

“灵石山”命名国家森林公园和千年古寺,极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引起猜想:其中一定有玉石之灵通,故事之动人,传奇之惊叹。有如《红楼梦》,通灵宝石演绎缠绵悱恻的千古爱情故事;有如《西游记》,一堆乱石迸出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而在神州大地,还有以“灵石”为县名的:隋朝文帝杨坚北巡,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所以,当我此番来到福清市采风,就冲着“灵石”这名字,也要走一趟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灵石古寺。

 

 

灵石山果然有奇石。据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灵石山东有石焉,凡遇久晴不雨,如石震吼,不过七日必应,故以灵名。”《灵石山志卷之一》也有类似记载,称它为“通天石”。看来这块灵石是古时的气象预报中心。而灵石所在的山峰,名曰“报雨峰”。那天陪同我进山的东张镇三星村委会主任小黄说,通天石至今还灵验,如果久旱季节,石头发出呜呜响声,必有大雨降临,久雨之后发出同样声响,天便放晴。我想,既然两种地方志均有记载,灵石山最早应以“通天石”而名也。

但当地人却说,还有三块灵石名气更大,因为有名人效应。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三进灵石山,前后住有半年之久。他在香石附近刻“灵石山”三大字,并题诗:

 

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

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

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

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此外,他还在状似蟠桃的大岩石上题刻“蟠桃石”三字。

诗中提及的“灵石香沾碧藓斑”,指的是“香石”,位于蝴蝶溪畔,有4米见方,石头中间有一缝隙,布满青苔,伸手抚摩,闻之,有一股淡淡香味,经久不散。对此奇异现象,当地人说是女娲补天的遗石。可惜此石已被损坏,现只留下空荡荡的石根。

雄雌双石也颇具传奇色彩。雌石如一只水獭,伏于蝴蝶溪涧上,朱熹的“灵石山”山名便刻于此石上;雄石俯卧岸上,面朝雌石。相传两灵石朝分暮合,朝朝相望,暮暮厮守,唯愿天长地久。不幸的是,1972年因兴建水利,三星大队村民将雄石打碎,把碎石块垒砌雌石上,建成水坝。但水坝建成当年,遭遇百年不遇洪水,石崩坝垮。当地人说,水坝是被雌石掀翻的,为的是替雄石复仇。如今,只看见孤独的雌石,在一汪碧水中惆怅。

蝴蝶溪畔还有一块“福”字石,“福”字系清朝道光年间福建著名书法家翁飞云所题,高1.9米,宽2.6米。相传,谁站在福字的右下角,伸手能触摸到左上角的第一个笔画“点”,谁就会得到大福。奇特的是,不在于你是否长得身材高大,而在于是否有福气;有福之人伸手触摸时,即使长得矮小,福字也会缩小,让你触摸到福的那一“点”。现在福字上面,有一排刺眼的小洞横亘其中,原来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认为“福”乃封建迷信之产物,于是派一位江阴镇的石匠来,要打碎它。石匠凿开一排洞后,塞入铁杆,挥锤便打,结果石锤脱落飞起,将自己耳朵打掉一块,石匠魂飞魄散,落荒而逃。

灵石山的通灵宝石可谓多矣。如“八音石”,在其不同部位敲击,可发出八种声调。若请上八位乐师,各持一锤敲击,便是一首乐曲了。又如“蟠桃石”,说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在王母娘娘宴席上随手扔下的仙桃。再如“犁臂石”,镌刻着“金在犁头前,银在犁臂后”,是一句寓意藏宝的谜语,谁破解了便可得到宝物。还有钵盂石、扬帆石、元宝石、象鼻石、金刚腿石、棺材石等等,无不肖像状物,活灵活现。灵石山可谓是寻石、观石、读石、品石之胜境也。

 

 

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万亩,森林覆盖率93.5%,原始次生林近万亩。据调查,木本植物达1000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达300多种。以阔叶林居多,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种桫椤、银杏、三尖杉、福建柏、香樟树、南方豆杉、花桐木、喜树、红豆杉等。

2b241a78f4ad487ba5e16cdc87317daa.jpg

灵石山百亩樱花迎胡绽放

公园山峦起伏,林木茂密,花草葱郁,四季宜人。春天草木萌动,百花争艳;入夏烟云缠绕,林海绿波;金秋层林尽染,山果醉人;冬至玉树琼花,廖廓霜天。赢得“无处不树木,遍地是山花”的美誉。

小黄告诉我,这里古树名木众多,它们都守护在灵石寺周围。寺院大门前一株重阳木,树干苍劲,需两人合围。树冠如华盖,垂荫上百平方米,边缘都快垂到地上。树干牌子写着:重阳木,大戟科,枫属,产自秦岭、淮河流域以南至两广北部,常为行道树。树龄1145年。走过寺院前的大道,两旁皆上百年香樟树,高大挺拔,有如检阅迎宾仪仗队。

寺院旁一株“榕中重阳”,乃重阳木长在榕树腹中,不同科种的两树浑然一体,不离不弃。奇树树龄300年。不远处是一株“胸有成竹”树。原来是几根毛竹生长在中空的榕树里,有趣的是,一簇竹叶从10多米高的树洞钻出,摇曳多姿,似乎向游客问好。

寺院后门有一株拦腰而断的大榕树,树龄900多年,沧桑遒劲,郁郁葱葱。给人一种残而不馁、老而弥坚的力量。

一条溪涧从灵石最高峰下龙潭流出,名叫“蝴蝶溪”,是因为每年春夏之交,沿溪蝴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叹为观止,这里成了色彩斑斓的蝴蝶王国。溪中还生长一种奇特的“断尾螺”。相传古时,寺院两个小和尚见溪螺鲜美,便捡来用石头敲断螺尾,拟作美餐,刚好被云游的弥勒佛撞见,劝诫小和尚溪螺有命,不可杀生。吓得小和尚赶紧将溪螺倒入溪中,有弥勒佛施法,溪螺死而复生,只是再也长不出尾巴。传说归传说,如今,无尾螺仍潜伏溪中,成为公园重点保护生物。

这里还有许多珍奇动物。据统计,常见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1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大鲵、白鹇、苏门铃等,至于小山羊、麂子、野猪更是出没其间,画眉、雉鸡、鹧鸪、长尾哥经常飞舞鸣唱。

森林公园既是福清西部一处“天然氧吧”,又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地,清澈溪水流往东张水库。那林木森森,修篁滴翠之中的高山溪潭,是城区的人饮水源。

小黄指着流水潺潺溪畔的一处建筑,说,那是一家工厂。我心中咯噔一下,国家森林公园怎能允许办工厂?他笑着说,这家工厂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生产“灵石山矿泉水”,很受欢迎。

 

 

灵石寺坐落于灵石山主峰芙蓉峰下,应了“深山藏古寺”那句古语。寺院始建于唐大中元年(874年)。唐懿宗敕赐“灵石俱胝院”寺名。据《福清市志·宗教》记载:在唐代,灵石寺最盛时僧众达2000多人,田地千亩,山林万亩,形成寺院大地主经济。宋朝更为兴盛,曾与鼓山涌泉寺、福州西禅寺、闽侯雪峰寺并称“闽中四大禅寺”。明朝万历初年,寺院荒废,福清人氏同我禅师募缘,重兴灵石寺。此时,朝廷宰辅叶向高返乡,拜访寺院并赠诗《灵石访同我禅师》,给复兴寺院以很大支持,也使之又重振名声。直到清末,寺院逐渐凋敝。抗战期间,福州沦陷时,各处尼姑避难灵石山,藏身灵石寺,至尼多僧少,遂成尼姑庵。

1981年,灵石寺被列为福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和1987年两度大兴土木,依照清代规制修建,千年古刹,再现生机。现在寺院面积有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福清市规模最大、规制最完整的禅院。

修建一新的寺院尚能见到唐朝遗迹。在大雄宝殿内,小黄指着6根大圆柱的础石说,“唐莲宋鼓”,那6个雕刻成莲花状的柱础便是唐朝旧物,每个直径1.08米,足见1200年前大殿之宏大。小黄还说,寺内存有木刻《敕赐灵石俱胝寿禅寺全图》,是一块状似黑色石碑的原木板上阴刻图,乃唐懿宗敕赐,是镇寺之宝。可惜今天住持不在寺院,不能让我一睹宝物风采。

寺院的宝物还有不少,如不同年代制作的钟、鼓、磬和年代久远的淘米石、古桥、墓塔等。几百年的桂花树,稀有的老铁树和寺外高墙周边20多株古树名木,都在诠释着灵石寺悠久历史。巡游其中,一块“乐善好施修建功德碑”引起我注目。石碑专为“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而立,碑文记载他1986年、1987年两次以所在企业名义捐款12万元和30万元。我想,近30年前的热心捐资,应该说明灵石寺与曹董佛缘已久。小黄告诉我,当地人相传,曹董年轻时到灵石山砍柴劳作,经常避雨或歇息寺中,也曾吃过寺院斋饭,常怀感恩之心。他在事业起步和发达时期,均有捐资,善款估算近两千万元。

寺院背后有一座“三塔墓”,是1987年公布的福清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很值得一看。寺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监寺寂影禅师目睹唐以来50多座祖师墓塔散乱各个山头乱草之中,多数荒没,决心着手整修。在挖掘第五代冰禅师墓塔时,发现塔内两个莲花瓷瓶,“一贮脊骨一节,其坚如玉,其色若金,纹理分明,净洁无比。一贮舍利33粒,五色辉煌,晶莹夺目。”对600多年前高僧遗骸出现的奇迹,僧众认为是佛光所照,祖师再世。寂影禅师将所有祖师灵骨集中合葬一起,于是就有了三塔墓。

300多年过去,三塔墓保存尚好。太师椅式的塔墓颇为壮阔,铺面的青石布满青苔。三座石塔如倒扣的大钟并排之上。中塔称“金刚幢”,上刻“唐开山惠胜和尚仝历代住持诸大禅师之塔”。左塔称“耆宿之塔”,安葬的是对复兴寺院作出贡献的功臣(未出家信士)。右塔称“勤奋之塔”,安葬的是勤劳有德的和尚。

福清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原国有林场的范围内,于1992年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其主管部门福建省林业厅又投资建设了“海峡两岸现代林业示范基地”。重点项目有:森林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以及台湾树种园、樱花园等,目的在于高起点规划,全方位保护灵石山所具有的“林茂、石灵、山雄、水秀、树奇、峰险、壑幽”等自然风景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及人文古迹,致力将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一个恬静秀美的旅游、度假、避暑胜地。届时,这里便成了福清乃至福州的后花园了。

本文原载于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图片来源于福清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