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0: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海  口  三  景

 

林思翔

 

 

深秋时节,我们来到福清海口镇采风。

海口,顾名思义为入海之口。这里地处福清湾畔,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福清的母亲河——龙江由此入海。“龙头”的昂首扩张,使江面陡然变宽,江宽海阔,这里的视野特别开阔。宽阔的视野造就了视野宽阔的人,“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祖籍地就在这里。这里的岑兜村还保留着林则徐的祖居古屋,当年因了村里林氏族亲的保举,林则徐才取得了“准考证”。为了回报族亲,林则徐考中进士后便将“文魁”“进士”“福寿”三块牌匾送到岑兜林氏祖祠,如今依然悬挂厅中。这位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给全民族带来骄傲,更令海口人自豪。

令海口人自豪的,还有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宋桥元佛等名胜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底蕴。

 

龙 江 桥

 

龙江桥是一座石桥,立于龙江入海口的两岸,如长龙雄卧江面,气势恢宏。桥面上行人漫步,摩托徐行;桥下碧波荡漾,轻舟漂荡。进入桥头,我们就看到一块石碑,记载着该桥的历史及修造过程。解读碑文得知,龙江桥建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竣于宣和六年(1124年),现保存40孔,全长一百六十丈(533米),是福清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初名“螺江桥”,曾更名“永平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定名为“龙江桥”,沿用至今。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古代四大桥梁”。

徜徉古桥,从东头走到西头,似有一种走进历史时空之感。那长短不一的斑驳石板、参差不齐的梭形桥墩、如门神并立的守桥双塔,面对这些,思绪飞扬,村民为我们讲的古人修桥故事,在耳际萦回,900年前古人修桥的动人场面浮现在眼前。

  北宋时,福清湾畔的海口镇已是福建对外的重要港口,人口已近10万,那时,龙江两岸人民的来往靠的是摆渡,十分不便,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山洪暴发,只好停渡,如果强渡就要冒舟覆人亡之险,两岸人民迫切要求建座桥以利通行。但江宽流急,工程艰巨,费用浩大,怎么能把桥修起来呢?正当谁也想不出办法时,不知谁造了谶语,说“龙江桥成状元来”,意思是谁能造桥,谁的子孙就会中状元。谁不想子孙中状元?于是有36位富翁愿意捐资造桥。当时还有两个和尚,一名守恩,一名惠图,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出面主持募缘集资,动工造桥。但因工程巨大,富翁所捐资产耗尽,桥还有三孔缺资待建。

  怎么办?就在富翁们与和尚束手无策之际,有一个平日靠拾猪屎为生的人,提着猪屎篮在桥上走来走去。愁急的富翁们见他在桥上徘徊就把他赶走,说:“你有钱就拿来,没钱快走开吧!”拾猪屎的只嘿嘿地笑,说:“说不定。”富翁们生气了,说:“你能续建这三门桥,桥面就让你晒猪屎。”拾猪屎的听后不吭声就走了。想不到第二天拾猪屎的就在瑞岩山白莲桥下拾到三棺材白银,他悉数捐了出来,三门桥终于建成了。人们不知道这位拾猪屎者的名字,只叫他“嘿嘿”。从此,海口民间就流传一句俗语:“三十六位富翁不如一嘿嘿”。这个传说告诉后人,龙江桥的修成,既有富翁的参与,更有不留姓名的普通百姓的出力,没有他们的出力,修桥可能功亏一篑。

  细看桥面,均为青方巨石铺就,每条石梁重约15吨,如此长桥,耗用石材数量之多,可想而知。桥两侧有石桥栏。桥的西头建有仪凤门,门前建有两座镇桥石塔。如今门已不存,塔仍耸立,塔身浮雕坐佛、侏儒、狮子、莲花等图像栩栩如生。“长桥镇海口,双塔锁巨龙”的对联生动地描述了龙江桥当年的雄姿。

900年的风雨剥蚀,古桥已不能承载车辆重负,眼看大桥日益“垂老”,海口籍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慷慨捐资2000万元,在龙江古桥东侧新建一座全长543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元载大桥。现代的架构,宽大的桥面,承担起繁忙的南来北往交通重任,整日车辆川流不息。而龙江古桥则“退居二线”,成了“非机动车道”,也成了人们思接千载、缅怀古人的一道“精神桥梁”。

 

弥勒石佛

 

海口镇往北,车行几分钟便到了瑞岩山。山麓的弥勒佛石雕坐像闻名遐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车停山边,拾级而上,开阔的前方,让我们远远地就看到一尊大肚袒露、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坐像。细看佛像,乃由整块巨石雕成,背靠青山,盘腿坐地,两眼平视,双耳垂肩,左手捻珠,右手捧腹,形态生动逼真。长年的风雨剥蚀,佛身的色彩斑驳,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佛像高6.8米,宽8.9米,进深8米。佛像的腿、腰上还雕着三尊各高0.8米,宽1.4米的小罗汉,如同小孩依偎着慈母。整个石佛形态匀称,线条流畅,面相慈祥。“大肚能容物,忘却岁时深。逢人便微笑,无古亦无今。”这尊露腹袒胸、笑口常开的弥勒石佛,是至今全国最大的石弥勒佛坐像。

微信图片_20250410224846.jpg

海口弥勒造像

  如此巨佛,是谁又是如何雕成的?和许多来此的游客一样,我也急着想问个究竟。当地朋友向我们细说了佛像雕琢的来历和过程。

  古老的瑞岩山散布着许多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岩石,石多兆祥瑞,因此得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它南麓就有着一块高10米许的天然巨型花岗岩,庄严色相,号称弥勒小隐石。宋宣和四年(1122年),福清居士团栾在瑞岩山南麓依山建寺,并在寺周植树辟路,来者渐多,瑞岩寺遂成了闻名遐迩的风景区。建寺200多年后,元至正元年(1341年),殷实富有又好佛的福清人吕伯恭,看到瑞岩山麓这块弥勒小隐石后,心生爱意,就想把它雕琢成弥勒坐像。由于石头巨大,工程艰巨,为了加快进度,也为了取个功德圆满之意,吕伯恭打算请百名工匠来雕琢。

  奇的是,吕伯恭请到99名石匠后,第100名工匠寻遍五里八乡就是请不到。而且这石佛像雕成什么样子,不仅这99名工匠不清楚,吕伯恭也心中无数,工程一时无法开工。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从西面急匆匆走来一位胖乎乎的大汉。胖汉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敞着衣襟,袒胸露腹,笑容满面,自称是西池人,听说吕财主献资雕弥勒佛,特地赶来帮工。吕伯恭见此人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来了刚好凑齐100名,十分高兴,便拱手欢迎。这时有人发现此人满脸福相,如按这位“西池人”形态来刻弥勒佛不是很好吗?吕伯恭也觉得这想法有道理,于是就照着这人的形象开工雕琢。

  石匠们日复一日地起早贪黑雕琢,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弥勒佛粗具规模,精雕细刻的头部面部与“西池人”一样,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吕伯恭高兴之余在瑞岩寺天井下摆宴10桌,慰劳工匠。可来就餐的只有99人,唯独不见“西池人”。此后一直不见这个人来工地。望着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吕伯恭恍然大悟,难道“西池”是“西天”之误?“西池人”就是西天弥勒佛?经派人到西池村查询,确无此人。此时,吕伯恭才意识到,一定是自己的善举感动了弥勒佛,大佛亲自来当刻石模特了。

当然这是传说,它蕴含着得道多助、善做善成的道理。然而吕伯恭捐资刻佛的善举却是载入史册的。据《海口特志》载:“元至正年间(1341年),邑人吕伯恭琢大石为弥勒佛像,高三丈五尺……”弥勒石佛雕琢始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历经27个寒暑,实属不易。竣工之年适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年。后来悟普、叶向高等人曾在佛像上方修阁保护,如今阁已不存,仅留数根大石柱。明抗倭名将戚继光还立“瑞岩寺新洞碑”于坐像旁,《碑记》写道:“寺之西垣外,有弥勒石像,高数丈。余兴剧时,每集众宾坐于肩、乳、手腕、足膝之上。分韵赋诗,间以歌儿鳞次高下,传觞而饮。”这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还给紧张抗倭的戚将军带来战隙小憩之愉悦。改革开放后,海口籍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捐资1300多万元,用于修复弥勒佛像和周边景点。如今,古老的佛像容光焕发,笑得更加灿烂。

 

瑞 岩 山

 

辞别了弥勒石佛,拾级而上,抬头便是瑞岩山的瑞岩寺。寺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墙翘顶,绿树簇拥,给人以“深山藏古寺”的几分神秘。瑞岩寺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福清人林仁隐居瑞岩山,筑庵栖居,因其自号“团栾居士”,庵名故称“团栾庵”。南宋初年庵废,改建为佛寺。明洪武初年(1370年左右)重建,改为瑞岩寺。

我们是薄暮时分进寺的,此时,寺堂十分寂静。静寺最是读书处。叶向高年轻时曾在寺里苦读经书,当官后念念不忘,谢政归来后又长住寺里,少小离家从这里出去,老大归来又回到这里,叶向高对瑞岩寺充满感情,当年寺院重修均由他亲手募捐、策划和设计。可惜“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由爱国侨领林绍良先生捐资重修的。

  说起寺院的清静,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叶向高“治闹”的故事。据说寺院开始并不安静,经常传来吵闹嬉戏的嘈杂声,影响读书。起先叶向高以为是游山洞的小孩在嬉闹,不予理睬。可是接连几天都如此,这才知道是“小鬼”在寺边石洞里吵闹,于是叶向高用石头把洞口堵死,从此寺院才安静下来。这是传说,说明瑞岩寺环境幽静,也说明叶向高与寺院有着不解之缘。

  出了寺门往山上走,“海国横秀色”的瑞岩山,到处是奇岩怪石。“危峰幻窈窕,怪石削玲珑。蹑磴身疑坠,穿云路忽通。”我们过幽洞,攀峭壁,时而弯腰,时而侧身,在叠床架屋的石丛中行进,妙趣横生,有惊无险。这里的石岩或躺或立,天然摆放,看惯了石头的当地人并没有太在意,也没引起行人太多关注。

  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海口一带抗倭,这位平时“雅志林壑”的军事家,眼光就是不一样,他“伺疆事之隙”游瑞岩山,审视石岩,顿时来了灵感,写下了“瑞岩寺新洞碑”《碑记》,称这里有三十七洞天胜景。“山环岩峙,怪状百出。山之麓有涸桥……过桥,有细泉自寺墙下流为丈池,荒芜无取,余葺为流觞所……”指示部属沈秉懿、徐仲在闲暇时开辟新景点,“于山北辟大洞天、宜睡洞、归云洞、振衣台、望阙台诸胜,各有咏题……”此后瑞岩山的游览范围扩大一倍多。戚将军“兴之所至”,还把山南山北新开辟景点命名为蓬莱峰、醉仙岩、穿云洞、醒心泉、双龙洞、归云洞、冲虚洞等,将“山光水色亭”更名为“皆醉亭”。戚将军把山东老家蓬莱仙境“移到”瑞岩山,足见其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又是开发景点,又是题碑命名,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峰和岩石经戚继光这么一点拨,都苏醒过来,如同注入灵性一样全活了起来。

  面对瑞岩山这般秀色,戚将军触景生情,挥笔写下《望阙台》一诗,表达自己驰骋沙场、操劳国事的耿耿忠心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赤子情怀。诗曰:“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承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来浙江抗倭前线,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荡平福建倭寇,前后刚好10年。

  瑞岩山的奇岩怪石,自宋代开辟以来,历代文人名士纷纷前来探幽览胜,有的还勒石留记,留下许多摩崖题刻。在下山的路上,路过僧人小饭厅时,我见到正在用晚餐的寺院当家,听他操闽东口音,我便用闽东话向他打听石刻情况。见“老乡”来访,这位僧人立马放下饭碗,带我上山观看摩崖石刻,边看边作介绍,让我恍如走进历史文化长廊,欣赏到历代许多名家书刻。瑞岩山自宋至清留有名人石刻近百处,其中宋刻7处,元刻12处,明刻51处,这些石刻多集中在前岩石壁上,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最早的题刻作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距今已近900年,仍清晰可见。最大的摩崖题刻是“天章岩”三字,每字一米见方。从元代起至明、清和民国初期,许多朝廷重臣和著名地方大吏、军事统帅均慕名来游留下石刻。如元代的福建行中书省兼训奉大夫王显、明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抗倭英雄戚继光、礼部尚书陈经邦等均留下诗刻和题刻,其中以叶向高《谢政归来》诗刻最为有名。

  暮色四合,“老乡僧人”仍兴致勃勃地带我穿洞登崖,瞻仰戚继光当年留下的墨宝和遗迹。在一个幽洞顶上突兀的巨石上,有一座石塔,塔旁刻有“独醒石”三字阴刻,传为戚继光所题。石刻上方是一处仅容一人蜷身而卧的狭窄石面,当年戚将军常在这里蜷卧小憩,倘有敌情,睁眼便能俯视海口,指挥作战。戚继光当年指挥操演的点将台和取水的石井如今犹在,只是苍茫夜色下这些景物渐渐模糊起来,而睹物思情,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却亮堂起来,对戚将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瑞岩山,“登高恍神游,注目穷遐观。”她因独特的秀美风光而远近闻名,更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享誉八闽。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