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1: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文人诤臣义军统帅

——追寻东山先贤黄道周的人生足迹

 

 


 

就俘以来,义在必死,生平所历,黄山、白岳、匡庐、九华、浮丘、龙首、穹窿、玄墓、洞庭、三茅、天目、径山、西陵、宛委、天台、雁宕、罗浮、怀玉一十八翁,要当一一谢之。生死千秋,未必再晤;风雷楮墨,载其精神,亦使山灵闻之,谓吾不薄也。

亦是吾家峰,神物不可谱。

顶髻在心眸,一一屈指数。

这是黄道周的《辞黄山有序》,它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所历(主要是抗清复明斗争)以及为效忠明王朝而必死的决心。

黄道周出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的老家在今天的东山县铜陵镇(即当时的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这位以学问、文章、道德、气节而受到后世敬重的先贤,有着艰辛、曲折、非凡的人生经历。

2010年6月下旬,笔者走进东山,走进黄道周的故里——深井村。

当地有座关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香火旺盛,享誉台湾海峡两岸。从关帝庙左侧不远处,转入一条小巷,即可看见黄道周的故居(也是他的出生地)。数百年来,这座闽南旧式的院落,经过多次修葺,仍保持原有质朴的风貌。厅堂正中,悬挂着黄道周画像。两边的楹联为:“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左边墙上挂着几幅黄道周的书画。

出黄道周故居,拐个弯,顺着青石板小径走100多米,便到了黄道周纪念馆。此馆在旅游胜地风动石景区内,位于关帝庙右侧。前面有块大石头,上面是清道光年间刻的“明黄石斋先生故里”几个大字。据史载,这里原是“崇文书院”,黄道周小时候曾在此读书。万历七年(1579年),升为社学,后改作孔庙。1986年,于旧址建成“黄道周纪念馆”。

纪念馆大门的匾额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正厅横匾“节义千秋”为书画大师刘海粟手书。庭中有黄道周塑像。此外还有许多对联,如著名易学专家黄寿棋的“浩然正气直与文山同壮烈;卓尔奇才长教左海焕光芒”、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的“收局文山气节冰霜千古烈;行吟屈子辞章风骨一家雄。”馆内设有“黄道周史迹展”“黄道周书画”“石斋文物室”等。

笔者这次走进黄道周故里,首先想到了他的家世。因为此前看过的材料,有的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的说他是农民的儿子。究竟如何,让人莫衷一是。到了东山的那天,我立即请教当地的朋友。他们说,明代的铜山所是防御倭寇入侵的一个要塞,黄道周的祖上来自莆田,系戍边屯田人员,后来留在铜山,以务农为生。第二天,我参观黄道周故居时,他的后人告诉我,故居是黄道周的父亲黄嘉卿到海边挑石头,一担一担,辛辛苦苦垒起来的。可见黄道周出身贫寒,是完全可以确认的事实。

黄道周从小聪明过人,喜欢读书,常常是白天地里劳动,晚上灯下苦读,他的《别兄诗》有这样的句子,“闲助兄抱锄,辄十指出血”,说明生活之艰辛。但黄道周从不懈怠。他认为,读书必须专心,不能旁骛,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年轻时,他经常与哥哥黄道琛一起,乘小舟到东门屿的石室读书。《明史·黄道周传》对此作了记载:“铜山在孤岛中有石室,道周自幼坐卧其中,故学者称为石斋先生。”由于他潜心苦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并有了“闽海才子”的美称。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道周2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来到漳浦县城关,开设“东皋书舍”(即明诚堂),专门教授学生。出于对黄道周的仰慕,附近许多年轻人纷纷到书舍拜师就学,还有人不辞长途跋涉前来听讲。黄道周悉心传授知识,注重人品教育。他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为栋梁之材,如陈士奇和陈滨,先后中了进士。陈士奇官至四川巡抚,陈滨任监军道,提调七省军务。黄道周还有许多学生,在明朝灭亡之后追随他,积极投入抗清复明活动。

黄道周不仅熟读孔孟之书,而且擅文章,工诗词,懂音乐,晓天文,知历数,书画尤佳,为明末著名的大儒。但他始终认为学无止境,因此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研究学问。据说有一次,来客精通天文,交谈中纵论星空。黄道周面对高人,像个小学生,只是聆听而插不上话,许多深奥的专门词语,甚至听都听不懂,这让他十分惭愧,从此苦心钻研天文星象,不仅弄清了阴阳盈缩的道理,还积累了许多有关资料,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如今,人们在参观东门屿的“石斋”时,还可以看到黄道周当年刻在石壁上的星座。

天启二年(1622年),黄道周考中进士,那年他38岁。授翰林院编修,经筵展书官。他清正廉洁,从不以权谋私,更反对阿谀奉承。在他为官的20多年中,曾针对各种问题上疏30多次,其中包括用人之道。他指出,“小人专权,士庶离心”,“以利禄豢士,则所豢者必嗜利之臣;以箠楚驱人,则就驱者必驽骀之骨。今诸臣之才具心术,陛下其知之矣。知其为小人而又以小人矫之,则小人之焰益张;知其为君子而更以小人参之,则君子之功不立。天下总此人才,不在廊庙则在林薮”。然而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奸佞之人当道,黄道周的正确意见根本不被采纳,甚至因此得罪皇上而被削职回乡。东山关帝庙大殿内有一副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魏削吴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据说是他在回乡后写的。人们从中不难看到,黄道周仕途上虽然遭到巨大的挫折,但他决心仿效关羽为国家尽忠的精神,仍然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坚定。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六月,朝廷因边事启用杨嗣昌等五人入阁,黄道周认为不妥,立即上疏朝廷,痛批杨嗣昌对清一味主和等种种错误,杨嗣昌则反诬黄道周,说“其意徒欲庇凶徒,饰前言之谬,立心可知”。那年七月的一天,崇祯皇帝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崇祯偏袒杨嗣昌,反复诘问黄道周。道周侃侃而谈,崇祯辞穷而老羞成怒,竟喝令他到外面“候旨”。黄道周平静地回应:“臣今日不尽言,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陛下负臣。”崇祯听了更是怒不可遏,严词斥责他“一生学问,止成佞耳”。黄道周毫不示弱:“臣敢将忠佞二字剖析言之。夫人在君父前,独立敢言为佞,岂在君父前谗谄而谀为忠耶?”进而反问崇祯,“忠佞不辨,邪正淆矣,何以致治?”

这就是黄道周!敢言直谏,铁骨铮铮。

翻开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当朝皇帝从容对辩乃至批驳“圣上”的人臣,能有几个?然而,黄道周的此番诤言却不为崇祯所容,被连降六级,贬到江西任布政司都事。之后,杨嗣昌又以“无端诋毁大臣”的罪名把他投进监狱。黄道周尽管受尽折磨,但毫不屈服。他还在狱中写出了《易象正》,对周易做了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解学龙说:“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相)。”崇祯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才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第二年,杨嗣昌因征剿农民军惨遭失败,又因一味对清主和,贻误战机,致使明军遭到重创,最终畏罪自杀。崇祯回想起当初的廷辩,觉得黄道周的意见还是对的,不应受到惩处,便下旨召他入京,官复原职。然而此时,李自成农民军势如破竹,攻占河南,清兵也占领了关外大片土地,朝廷上下又是那样的昏庸无道,黄道周感到心灰意冷,遂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回到老家福建,闭门著述。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进北京,绝望的崇祯皇帝吊死于紫禁城后面的煤山,明朝到此寿终正寝。之后清兵入关,农民起义军被迫撤出北京,辗转各地,最后被消灭。

明亡后,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下诏要黄道周回来。此时的黄道周虽然已是60岁的老人了,还是义不容辞地出山,任礼部尚书。然而福王无能又贪图享受,小朝廷在清军的进攻下,仅存一年就灭亡了。接着,唐王朱聿键又在福州建立一个小朝廷,黄道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并担当内阁首辅。然而兵权却不归他管,而是掌握在海盗出身的郑芝龙手里,此人心术不正,根本无意抗清复明,任凭黄道周再三请求督师北伐,他就是按兵不动。黄道周感到无奈,只得去找唐王。没有任何实权的唐王也帮不了忙,他拿出盖有皇印的空白信笺,沉痛地对黄道周说:“我也没办法,你只好用这些空白信笺,代我发布命令吧!”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黄道周招募众门生子弟数千人,在福州校场誓师,然后出仙霞关,北上抗击清兵。由于抗清复明的义举深得人心,沿途民众纷纷加入,队伍迅速扩大,达到一万多人。义军士气高涨,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军粮后,兵分三路,一路向西攻打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别攻打婺源、休宁。然而义军的“统帅”黄道周是个文弱儒生,不谙军事,绝大多数士兵又是普通老百姓,没有打过仗,有些人甚至连一件武器都没有,手上仅有锄头扁担,因此一交战就遭到败绩。面对困境,黄道周知难而进,他对大家说:“与其坐等被擒,不如决一死战!”这番话大大地激起义军的斗志,人人同仇敌忾,决心与清兵血战到底。不幸的是,义军在婺源陷入清兵的重重包围之中,黄道周亲率队伍奋勇抵抗,双方打得非常惨烈,最终因力量差距过大,义军多数战死,黄道周被俘。

黄道周被俘后,叛将张天禄现身说法,要黄道周仿效他投降清朝,享受荣华富贵,结果挨了一顿痛骂。不久,黄道周被押解到南京,关进监狱,清廷轮番派人前来劝降,都被他一一喝退,逼得早已成了“贰臣”的洪承畴不得不亲自出面,他以老乡、老朋友的身份劝黄道周“识时势”归顺清廷。黄道周不为所动,并当场写下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洪承畴与史可法对比。洪承畴看后又羞又愧,灰溜溜地走了。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初五,黄道周慷慨就义。前一天晚上,有朋友送来酒菜,他欣然接受,酒后入睡,鼾声大作。就义当天,他从容不迫,盥洗更衣,向狱卒要来笔墨纸砚,画了一幅长松怪石赠人,并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到了东华门刑场上,他问明方位,向南再拜,以示对故国的忠诚始终不渝,然后撕裂衣服,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临刑前,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就义后,人们从他的衣服里发现“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

300多年来,黄道周的品德与才华不断受到人们的称颂,其中徐霞客的评价最为全面。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说,黄道周的“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这个评价虽然很高,但客观务实,并不出人意料。意外的是,黄道周生前坚决反抗满人入关,死后却为清代统治者所赞赏,乾隆皇帝甚至说他“风节凛然”“慷慨直言”“不愧古今一代完人”。或许有人要问,乾隆为什么如此推崇与清朝为敌的黄道周呢?笔者以为,主要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因为当时满族最高统治者入主北京紫禁城已经近百年了,为了江山能够长期坐稳,皇帝需要的是黄道周这种为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忠臣,而不是像洪承畴那样经不起考验背叛故国投靠新主的贰臣。同时,黄道周在道德文章上,的确是一面众望所归的旗帜,把他树起来,对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无疑能起到别人无法起到的作用。

今天,当笔者来到黄道周故里,追寻他的人生足迹时,深深地感到,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古人也有着巨大的不同,但黄道周的人格精神和他对科学、文化、艺术孜孜不倦的学习与钻研态度,却超越时空,仍有值得我们借鉴与继承之处。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