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 00: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林则徐与岑兜祖居

 

杨国栋

 

 

仰望伟人,如同仰望熠熠闪光的明朗星空。

多年前,在一个风清气爽的秋夜,我站在福州澳门路林则徐纪念馆前仰望星空时,就有这种感觉。研读中年乃至晚年的少穆,我的心情总是悲凉的。原因是,中晚年的少穆总是怀着深秋似的悲情在布满阴霾的朝野间行走。暮气与肃穆总像阴魂似地缠绕着他那极度疲惫的身心……在他身上,我深刻地读到了因儒家文化润泽浸淫后的少穆之鲜活形象——那里有太多太多他对国家的忠诚、对风雨飘摇之下民族生死存亡的担当,以及对于末世大厦将倾的全力拯挽!

2b0b9282a99d4b7e81edbdc333885cc7_1633559619.jpg

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林氏支祠

许多年后,我有幸走进福清,走进了海口镇的岑兜村。岑兜在林则徐生存的那个年代叫杞店。在林氏宗祠一位年迈会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走进林则徐的祖居参观,这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林则徐先人居住的村子。

林则徐祖居坐落于黄螺山下。可能是地势较低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年农村新房建得较高的原因,我们一行站立在林则徐祖居前面,无法见到黄螺山的些微景观,倒是祖居前方的那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在冬日的苍茫暮色中依然苍翠欲滴,将浓绿的色彩穿透灰蒙迷离的天空,显现出百年老榕的盎然春意和无限活力。

林则徐祖居坐北朝南,原为两进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现已重修的林则徐祖居仿原样式,砖混结构,呈盒式长方形,既无园林式的曲径通幽,也无闽派建筑那样的雕梁飞檐。从祖居的大门进去,中间是天井,两边是耳房,从天井拾级而上是中堂。中堂里,安放着林则徐雕像,并有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中之一、之三)的影印件,还有江泽民的题词:“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影印件。诵读之,一股浩然正气充盈胸间。中堂两侧的卧室里,有介绍林则徐生平事迹的书籍。天井右侧竖立着石碑,上面记载着林氏26代孙林厚云曾独资修建林家祖居的碑文。应当说,1998年海内外族亲的集资重修,是在林则徐祖居原址上的一次恢复重建。

卷帙浩繁的《福清岑兜林氏族谱》对林则徐的先祖有这样的记载:“林氏出自黄帝、成汤世胄。商王子比干,直谏死于纣。周武王伐纣,旌表比干忠烈,赐其子泉林姓,易名坚,拜为大夫,食采清河,移封博陵。如今子孙繁盛,布满宇内……后随晋王南渡,辅佐东晋元帝登基建康(今南京)。明帝泰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入闽,任晋安(今福州)郡守,迁居晋安,为闽林始祖。”后来因为官方公务需要,闽林16世祖披公于公元583年由晋安迁居莆田。由于披公夫人郑氏、陈氏、朱氏生九子,官皆州牧,世誉“九牧林家”。由此可见,林则徐为“九牧林家”之后,当属无疑。到了宋末乾道年间(约1170年),林则徐的先人由莆田澄渚迁居福清县杞店(即今海口镇岑兜村)。到了清朝初年,闽林17世孙林学弢(即林则徐五世祖)为避倭患,带着他这一脉子孙又迁居回到福州(当时叫侯官)。林则徐出生在侯官(今福州),也就当属无疑。

与林则徐中老年生命底色的悲情色调所不同的是,他的青少年充满了父爱、情爱和欢乐。父亲林宾日是一位老秀才,在民间的最底层做了多年的教书先生。父亲很早就发现林则徐天资聪颖、才思敏捷的禀赋,在林则徐4岁时就对他身传口授,教他吟诵古典诗词……应该说,豁达开朗的父亲是林则徐最早最好的启蒙老师。父子俩不分寒暑昼夜研读诗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正是在慈善祥和的父亲谆谆教导下,聪慧的林则徐得以完成最初学业,并在7岁时就以“童年擅文”而闻名乡里,这为他日后走上科考之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林宾日与林则徐的快乐欢畅,不仅在一个呕心沥血的教诲和另一个虔诚躬耕苦读的时光里度过,也是在天真优雅的童趣中穿行。据《福清市岑兜林氏族谱》记载,有一次,林宾日带林则徐回到故乡,乡里一位名士想试一试林则徐的才智,念了一句“鸭母无鞋空洗脚”,叫少年林则徐限时应答。林则徐略加思索就应声对答道:“鸡公有鬓不梳头”,人们听后无不拍手称赞。还有一次,是在福州郊外,老师带领一批学童游鼓山绝顶峰,极目四望,一时兴起,出“山”和“海”二字,叫学童们各做一对七言联句。当其他学童还在冥思苦想时,林则徐却马上报告老师说,我有了,于是当众吟诵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师生们个个拍手叫绝。

父亲林宾日对林则徐的慈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6岁那年,林则徐应童子试。父亲怕林则徐年幼走不了远路,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想对林则徐戏弄一番,出上联要他应对,答得上来就进考场应试,答不上来就退场。主考官的上联是:“以父作马”,这样的对子不仅难答,也使其父林宾日尴尬。然而骑在父亲肩上的林则徐却不害怕,他眼珠一转,就从容应对道:“望子成龙”。既对得恰到好处,又为自己的父亲解了围。

从这些极富童真童趣的故事里,我分明看见一个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又欢快愉悦的少年林则徐形象。乡人当年之所以赞誉林则徐是“神童”,就因为他的智力超常,学识高于同龄人。

在林则徐所处的清朝中晚期,按照封建科举制度规定:无论考秀才、考举人,还是考进士,都必须以先祖所入的宗祠名义报考,不然就会被视为“没籍仔”,如同当今社会没有户籍的“黑户仔”一样,不能参加科考。由于林则徐的五世祖林学弢迁居侯官(今福州)后,并没有在福州另建林氏支祠,还一直保留着老家福清岑兜村的祖居,以备家人回老家省亲祭祖居住。这样,在林则徐19岁那年参加举人应试的时候,就只能以福清岑兜村林氏宗祠的名义报考。由于林则徐准备充分,应试得当,对答如流,便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中了举人,可谓光宗耀祖。

林氏一族既是名门望族,自然崇尚进儒林园读圣贤书的后生。这样,林则徐按照当时的民俗,必须在中举后荣归故里一趟,彰显宗族荣耀。他先是参加了地方官为中举者举办的鹿鸣宴会,而后,在父母的敦促下,林则徐娶了郑淑卿为妻。新婚宴尔,林则徐就遵嘱带着新婚妻子郑淑卿回到福清岑兜村林氏宗祠拜祖,既是彰显学子的荣耀,也为报答祖上的荫庇之情。拜祖之余,他骑着高头大马携着妻子郑淑卿游历了让他很早就牵挂和向往的石竹山,尤其走进了离他祖居不远的宋代龙江桥,他向妻子描述了福清的母亲河龙江是怎样穿城而过,流到海口,又要从这海口汇进波涛汹涌的蔚蓝色大海……妻子郑淑卿仔细聆听,并以娇羞矜持的微笑给了林则徐无与伦比的情爱,这显然是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交流。是的,这样的情感,伴随林则徐和郑淑卿的一生。

7年之后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考中进士,之后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从此踏上官宦之路。上任之前,林则徐按照乡规民约,回到福清海口岑兜林氏祖居,将他“进士出身”的牌匾和皇帝赐予的镶嵌金字“福寿”的牌匾送到林氏祖祠悬挂,以示光宗耀祖。笔者在参观林氏祖祠的时候,看见了祠内中堂悬挂着“福寿”的红匾,也看到林则徐与其子林汝舟、曾孙林炳章等人的“进士”荣匾。

这次林则徐回到故里,还到不远处的弥勒佛岩游玩。他对弥勒佛旁的戚继光指挥官军剿灭倭寇的寺庙遗址产生浓厚兴趣。其实在福州,林则徐就曾多次登临于山瞻仰戚公祠,对当年戚继光抗倭事迹钦佩不已。遥想当年,福建邵武人李纲主持北宋末年的“东京保卫战”获得胜利,大长汉人志气大灭金人威风,使得林则徐无比向往并立志仿效。还有那个爱国民族英雄岳飞和保卫大明江山功勋卓著的于谦,都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我想,1839年林则徐之所以敢于大胆地跟英国人叫板,敢于大批量地销毁鸦片,跟他青年时代崇尚爱国民族英雄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因为一场“鸦片战争”爆发,带着悲情、悲悯和悲壮色调的林则徐,成为如岳飞、戚继光似的民族英雄!

现存的《岑兜林氏族规》,有如下的行为准则:“守国法、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重祭祀、修先茔、务正业、敬师贤、正人伦、勤课读、谨交友、慎婚配。”现存的《岑兜林氏祖训》也有这样的记载:“国法当守、族约当遵、师尊当敬、祠墓当崇、宗族当睦、谱牒当重、处世当明、职业当勤……”我想,林则徐日后出道做官13省,为人一向直率刚正,敢于担当,与他幼年、少年、青年时期接受族规、祖训、家训教育润泽不无关系。

林则徐与祖居宗祠的情感,延伸到他的后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的大儿子林汝舟考中戊戌科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名。林则徐要林汝舟如他一样,回到福清岑兜故里的宗祠和祖居拜谒。他还交代儿子,代他向岑兜村的林氏叔伯姑婶问候。

从林则徐祖居出来,我们来到林氏宗祠。据说,1958年秋天,一场原因不明的大火将林氏宗祠焚烧,文物古迹、神牌尊位和荣誉巨匾毁于一旦,颓垣残壁,惨不忍睹。1998年初,族人集资30万元、侨贤林绍良捐资15万元,在原址上重建林氏宗祠。

在岑兜林氏宗祠内,我在两根对称的梁柱上读到了世人皆知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当年作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写下的名联,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前些年,福州市将该联的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城市精神广而推之。福建省后来也将“海纳百川”作为“福建精神”四句中的一句。可见,林则徐的精神至今依然在滋润八闽大地上子民的心灵。

还是在这个林氏宗祠里,我读到了同样著名的两句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想当年,林则徐带头禁烟,虽遏制住英国烟贩,但由于英国人对道光皇帝施压,致使林则徐被贬。后来钦差大臣琦善在广东被英军打败,皇帝反倒怪罪于林则徐,于是再次将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伊犁。林则徐将痛苦和悲愤咬碎后吞进肚里。就在前往伊犁的途中,遇到黄河在河南开封祥符决口。朝廷一道指令下来,林则徐“戴罪立功”赴河南治理水患。

林则徐再次上了工地治河。他的手脚上还有叮当作响的沉重镣铐,他的内心还有厚重的伤疤。然而他一笑了之。他认为只要朝廷和皇上还记得他起用他,他就还有为国效力为民办事的机会。身陷囚牢算得了什么?占有做事平台才可能展示才华创造业绩。他到底是位治河高手,只用了两三个月就将黄河之河南段成功治理。竣工后,林则徐主动叫来衙役给他戴上镣铐,启程仍戍伊犁。就是在这次赴戍途中,当他在与妻子郑淑卿于古城西安告别时,满怀悲情与热血写下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的后人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中最经典的两句刻在宗祠的梁柱之上。我理解,这既是对一代伟人的颂扬,也是对后代子孙的激励。

本文原载于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