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23:3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炳椿



用音乐守护两岸亲情

 

唐炳椿

 

 

福建莆田与台湾省有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妈祖文化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也是亲情延续的重要载体。1999年至2013年我在湄洲岛工作,努力探索海峡两岸音乐融合发展路子,尝试将妈祖文化演绎成音乐形式,推动音乐交流,守护两岸亲情,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结缘于妈祖故乡

 

1999年,是我人生中值得回味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我调到湄洲岛工作,担任湄洲岛管委会副主任,同时被妈祖敬仰者代表大会推荐为湄洲妈祖祖庙副董事长。上任之初,我凭着对妈祖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探究,认识到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到妈祖文化是湄洲岛的灵魂。当时,湄洲岛虽然是国家旅游度假区,但名气不大。景区要让人来,首先要让人知道有这么一个景区,之后才会让游客进一步了解,了解了才能激发游客来湄洲岛的冲动。这就需要宣传。经了解,如要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5秒钟播一次“妈祖圣地,度假天堂,福建湄洲岛欢迎您!”16个字要8万多元,如果做一年下来,要花2900多万元,这是湄洲岛财政无法承受的。当年湄洲岛一年门票收入才800多万,三年不吃不喝,也做不了一年的广告。同时也发现一些地区是通过传唱歌曲进行宣传的,如《太阳岛上》《太湖美》《神奇的九寨》,从而产生了请人为湄洲岛创作歌曲的想法,了解后得知制作一首歌就要花十多万元的费用。左思右想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我的脑海萌生——何不自己来写?于是,我就尝试写歌词,通过学习,怎么选材构思、表现角度、主题把握、词眼提炼、语言运筹、音乐设计等知识和技巧,就慢慢领悟出来。2006年,我把处女作《海上明珠湄洲岛》歌词发给来湄洲岛专场演出的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组。孰料,这首歌很荣幸地被选作开场歌舞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三套播出。从此,在歌词创作园地里,我便一发不可收。2006年以来,我先后创作妈祖文化、海峡两岸题材歌词30多首,《湄洲妈祖》《湄洲缘》等十多首歌曲登上中央电视台舞台。

用音乐守护两岸亲情台湾创作型歌手彭立是客家人,本来没有信仰妈祖。2008年的一个晚上,她梦到妈祖吩咐她要到湄洲岛朝拜妈祖。于是,她随一个旅游团到湄洲岛朝拜妈祖了。当时,我顺便将作词的《湄洲和五洲》给了她,希望她作曲,并说如果作品不错的话可能推荐给中央电视台。她说,那回去后试写一下,自己做梦也想有一天能登上中央电视台舞台演唱。2009年,她认真地为《湄洲和五洲》谱曲了,还自掏腰包,请人制作了伴奏带,自己演唱录音,之后将成品发给我。我听了,觉得旋律很优美,曲风很特别,就推荐给中央电视台马东导演。马东和导演组的其他同志听了也觉得旋律很时尚,就安排在中秋晚会上由彭立、柏文、王菲菲演唱。这是彭立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舞台,非常高兴。

我和彭立因为妈祖文化的缘故在湄洲岛相识了。

 

成功于共创歌曲

 

2010年之前,我写的每首歌,都离不开湄洲和妈祖这两个词,后来就想写更宏观的歌曲,写关于海峡两岸情缘主题的歌曲。2010年10月,我根据长期与台湾同胞接触的经验,充分体会台胞的所思、所想、所盼,目睹了台胞直航赴湄洲妈祖祖庙朝拜的那份虔诚;聆听了台胞千里迢迢赶来寻根认祖的感人故事,更感受了两岸同胞遭遇天灾时心手相牵、相互援助的骨肉亲情;见证了两岸同胞合力将妈祖信俗申报为“世遗”的团结精神,这些情景激发着我的创作灵感,我写出了《两岸一家亲》歌词。歌词有感于“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而联想到两岸无法改变的血脉、文化和地缘等事实,阐述了两岸永远是一家人的永恒主题。我特地把同宗同祖、同文同种、中华魂、中国印、骨肉同胞、炎黄子孙、神州大地等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词组元素融入歌词中,目的是通过歌声来唤起两岸的中国人要坚守民族文化、强化集体记忆、重建身份认同、共筑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此时,由中宣部牵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开展“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歌评选活动,省里专门成立省征歌办,组织征歌活动。我是一位业余词作者,过去从未参加过征歌比赛。2010年11月11日10时,时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唐晓燕来电话告诉我说:“省委宣传部马照南副部长等领导和省征歌办都觉得你的《两岸一家亲》歌词不错,为体现福建的海峡两岸特色,最好请一位台湾同胞作曲,12月初要把成品弄出来,争取参加‘唱响中国’全国比赛”。我听后也觉得《两岸一家亲》由两岸词曲作者联合创作更有意义,且能较易在两岸传唱。随即中断在深圳的一个商务谈判,马上联系彭立,她很爽快地答应为《两岸一家亲》谱曲,并同意参与“唱响中国”征歌评选活动。我为了激发她的创作热情,特意发了一条短信:“您要加油啊!”她回了短信:“我尽力!我这辈子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认识你吧!哈哈。”

一个在福建湄洲,一个在台湾台北,我和彭立两人通过短信进行交流、探讨,创作征程由此开启,创作过程也非常曲折。

11月25日,我给彭立发短信:“这首歌要男女声二重唱的,以独唱为主,和声配合。并要流行的,能传唱的风格。时间上要赶一下”。她回信说:“了解,正在赶喔!”11月30日,我给彭立发短信说:“彭老师,对不起了,又催你了!差不多了吧?”她回说:“我在外地,音乐差不多了!明天录音配唱。”此后,我连续发了几个短信她都没回,就发给她的助理,但也没回音。直到12月3日她才回了短信说:“歌曲今天搭和声,晚上进行后期制作。”事后才得知,她正在加班改谱并自费20多万元台币请台湾乐队做伴奏带,无暇回我的短信。12月4日晚上,我又给彭立发短信说:“最好明天上午能制作好,太赶了,辛苦你了!”她给我回了信息:“我竭尽所能了,紧张到血压都高了,但音乐你应该会满意。”我不好意思又给她发了短信:“太难为你了。谢谢你!”她回说:“没关系的!我也觉得很有挑战性,你也辛苦了!晚安。”

12月5日,彭立终于将配有人声的《两岸一家亲》发过来,我就及时地转发到福建省征歌办。12月6日,专家们听后,觉得旋律很好,建议将伴奏后部的鼓声消掉,并将时长控制在3分钟左右,具体由我决定。我就给彭立发短信,要求删掉伴奏后部的鼓声,并删掉两次重复的副歌,并请她抓紧制作一下,以便刻盘第二天送到省里。她中午请录音师加班将修改后的歌发给了我。我听后,觉得仍是原版。一问,原来是她助理传错版了。当时已是下午6时多了,她们都已出去参加演出,我只好在一个刻光盘的影视公司里等。到晚上10时27分,她们一回到录音室就告诉我删节后的歌已发。我守在电脑前,不知为什么,又等了半个小时,就是不见邮件的踪影。我又发几条短信催她,她回信说:“怪怪的,我这里都显示邮件已寄出耶……”再等了20多分钟,我的邮箱才收到她修剪后的歌。

12月6日,我请彭立在参赛的有关表格上签名,她署上了“彭立”。后来发现她提供的身份证上的姓名是“彭秀琴”,我只好将表格再发一次给她重填,并告诉她署名要写上“彭秀琴(彭立)”,否则的话就不符合参赛条件了,大家也就白忙25天了。12月8日,福建省征歌办传来好消息,我们送的《两岸一家亲》和顺便送的《湄洲和五洲》两首歌都入围了“唱响中国”征歌评选活动福建赛区优秀作品,其中《两岸一家亲》名列第一。我们听后都很高兴,但高兴没多久又犯愁了。12月17日,省征歌办决定到北京请乐队重新制作伴奏带,由彭立并另请一位经验丰富的男歌手一起上北京录音。真是好事多磨,她说自己犯了重感冒,只能在台湾将人声录好后传到北京合成。我一边安慰她一边教她多搓揉后脑勺发际下面的气管穴,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尽快好起来完成录音。12月20日,时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章绍同冒着严寒到北京请乐队配器、制作伴奏带。12月23日11时58分,北京重新制作了伴奏带,我就传到台湾让彭立和一名台湾男歌手录音。因当天台北最好的录音室没有档期,到24日17时33分才完成了三个版本的录音。经省征歌办专家比选,最后决定采用第一个版本合成。北京录音棚在合成时觉得最后一句“神州大地满眼春”只有男声不完整,建议女声一起唱。为了这一句,彭立找了好多家录音室都没有时间录,她只好找了一个差一点的录音室录音并发到北京录音棚合成。经过由福州指导、莆田中转、台湾录音、北京合成,当天晚上下半夜重新制作的歌曲告成。那天正好是平安夜,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几位音乐人都在忙着这首歌,尽管后来搭不上出租车而走路回家,但每个人都如释重负,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12月25日,我将该歌的光盘连同参赛材料通过省征歌办转送“唱响中国”征歌评选活动组委会。真是“天公捉弄人”。当天晚上,我在电脑上欣赏这首歌,突然觉得“同文同种中国印”被唱成“同文同种中华印”,焦急得一夜没睡,又不忍心连夜问她。第二天中午,我给彭立发短信说你们将歌词看错行而唱错了,现在已送北京怎么办呢?她一看我的短信也傻了,马上请台湾制作团队的人一起听歌,后确认没唱错,说可能是我的电脑音箱不清晰而误听的。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12月26日19时,福建省征歌办领导和专家说,为力求完美,建议请彭立和台湾的男歌手到台北那间最好的录音室重录唱不理想的最后两句歌词,并重新合成制作。当天晚上台北那个录音室又没空,只好等第二天晚上7时重录。我为防止台湾两位歌手返工,索性请他们将重复的副歌的八句歌词都重新录音,并分为男声、女声和男女声合唱三个版本以供选用,并建议合成时采用男女声合唱的版本,结果被福建省征歌办采纳,终于赶在报名截止日前三天的28日制作完成提交参赛的版本。

为了这首歌,短短46天时间,我与台湾曲作者彭立互发短信交流就达200多条。因为它真实地记录着我们联手创作这首歌的酸甜苦辣和心路历程,这些信息我都保存着,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在访谈我们时还特地在背景板上展示出来。这一首歌的谱就过程就是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的真实写照。

歌曲《两岸一家亲》继获得“唱响中国”福建赛区优秀歌曲第一名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的18万部作品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国十大优秀歌曲第6名,这也是唯一由两岸同胞联手创作的入选歌曲,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全国十首献礼歌曲之一,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31个省区市的所有卫星电视频道、广播电台进行密集性、长时间展播,并在全国各地举办十多场巡回演唱会。从此,这首歌广泛地传唱于大江南北。2012年,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是莆田市第一次获得该奖,受到中宣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11年至今,彭立带着歌曲《两岸一家亲》,先后赴北京、四川、广东、甘肃、吉林、云南等地演出,几乎走了近半个中国。彭立形容自己是一只和平鸽,从台湾飞到大陆,看大陆的山山水水,传播亲情与友谊。另一边,台湾大众也青睐《两岸一家亲》。台湾的华视、台视、东森、TVBS等电视台和“中广”等播放了这首歌,社区、学校、幼儿园和旅游大巴都在播放,还进入KTV点唱系统。大陆旅行团到台湾考察,邀请单位会有意请彭立演唱《两岸一家亲》,这首歌更成了两岸交流活动中的“欢迎曲”。凡是彭立在台湾参与的演出活动,都被主办方要求演唱该歌,它已成为两岸民众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新纽带。在第七届海峡论坛开幕式上,《两岸一家亲》作为开场曲由两岸歌手齐唱,唤起了不少两岸人士的共鸣。这次演唱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两岸政党领导在场,两岸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人也在场,听众的代表性很广。两岸政党领导在开幕式上的发言都提到了“两岸一家亲”。2017年11月28日晚,由全国台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两岸一家亲——纪念两岸开放民间交流30周年特别节目”在北京中央电视台新址演播室举办,晚会以“两岸一家亲”为主题,最后以歌曲《两岸一家亲》圆满收尾,激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两岸一家亲”,现在已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热词”,被认为是民间版的“九二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提到“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与歌名《两岸一家亲》一样。

 

致力于两岸融合

 

《两岸一家亲》成功以后,我和彭立一起又合作创作了《同圆中国梦》《中华大花园》《我们都是中国人》《美丽的湄洲》《海上湄洲》等十多首歌曲,并分别被中宣部、全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评为最佳创作奖等国家级奖项和福建省百花文艺奖一等奖等省级奖项。后来,我先后与中国台湾的作曲家林垂立、郭孟雍、詹曼铃等合作创作歌曲。2013年,我和彭立联创,彭立、徐子崴演唱的《同圆中国梦》被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唱片总公司联合举办的“美丽中国大型征歌活动”评为“美丽中国”全国十佳歌曲第一名,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天天把歌唱》栏目首播,2013年7月作为压轴歌曲在“全国台联2013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联欢晚会”上首唱,2014年12月31日晚由著名歌唱家吕继宏、陈思思在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启航2015新年特别节目》上演唱并播出,2014年5月26日作为压轴歌曲由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殷秀梅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我们的中国梦——讲述中国故事”文艺作品音频类颁奖晚会上演唱并播出。我和彭立还共同创作了《海上湄洲》《我们都是中国人》等歌曲。新华社在报道中写道:唐炳椿和彭立共同创作了《湄洲和五洲》《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中国人》等一系列兼具时代气息和流行元素的歌曲,被两岸民众广为传唱,他俩也成为有名的“海峡组合”。这一系列两岸主题歌曲,因共鸣而起步,因交响而辉煌。

2020年11月18日晚,由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同源一脉”闽台文艺展演在福建大剧院举行,海峡两岸演职人员同台表演,我和台湾作曲家郭孟雍合作,著名青年歌唱家张英席演唱的《大爱妈祖》,歌颂了两岸共同的妈祖文化,赢得了阵阵掌声。

现在,我创作的歌曲有6首次受福建省委、省政府表彰,2首次受福建省政府表彰,3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舞台领奖,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文化访谈录》《文化正午》《文化视点》《新闻直播间》《海峡两岸》等栏目访谈。作词的歌曲先后被戴玉强、殷秀梅、雷佳、张英席、王莉、王宏伟、吕继宏、陈思思、王丽达、王传越、师鹏、彭立、徐子崴、柏文、王菲菲、汤子星、扎西顿珠、汤非、褚海辰、刘维维、郑咏、杨阳、尤泓斐、陈小朵、呼斯楞、伊丽媛、曹芙嘉、顾莉雅、詹曼铃、段艳霞、韩卓轩等演唱。

在推动两岸一起创作歌曲的同时,也组织了音乐活动,促进两岸音乐融合发展。一是请中央电视台来莆田演出。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的慰问演出,档次非常高,又是纯公益性的,所有主持人、演员都是志愿者,没有报酬。我从2002年9月5日起,就着手争取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湄洲岛。2002年申请时,全国已有78个省和中央国家部委在排队申请,但一年全国只安排5场,每年还有新增加的,如此排下来,轮到我退休还不一定能排上。我就提出以“两岸”为主题争取,这是全国第一个提出以“两岸”为主题。到2017年,我已争取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4次来莆田慰问演出。同时,也争取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迎中秋大型民族音乐会”、中秋晚会、激情广场大家唱、曲苑杂坛、同乐五洲、欢乐中国行、唱响中国等9场晚会来莆田演出。每次演出都有两岸的乐团献艺、歌星演唱,观众席里还有来自中国台湾进香团的妈祖敬仰者,两岸同胞共度良宵佳节,使晚会真正呈现两岸亲情汇聚、和睦团圆的感人景象。二是打造海峡两岸沙滩音乐节。2011年起,我参照台湾垦丁春浪音乐节,打造了两届海峡两岸沙滩音乐节,以“拥抱自然、乐动湄洲”为主题,每届都吸引来自两岸的十多支乐队、舞团100多人齐聚湄洲岛黄金沙滩,大陆最远的是来自新疆的乐队,共度持续一个月的音符与运动交相辉映的沙滩音乐嘉年华。2011年8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沙滩音乐节共安排13项活动内容,包括首届海峡两岸沙滩音乐节启动仪式、海峡两岸沙滩音乐演唱会、“慢骑快乐、传递幸福”两岸自行车湄洲环岛行活动、风筝帆板表演、海上帆板表演、两岸青少年棒球教学交流、沙滩橄榄球表演、台湾高山族农产品销售、环保时尚秀、模仿达人秀、台湾少数民族服饰走秀,沙滩啤酒、鸡尾酒派对、“义务净滩”活动、东北“二人转”表演、沙滩趣味活动赛等,让音乐节充满欢乐、动感、健康。每天夜晚的沙滩上,两岸民众围着无污染、不燃烧的电子篝火盆,手拉着手跳起欢快的舞蹈,将沙滩音乐演唱会推向高潮。新华社、中新社等中央媒体都做了报道。在音乐节期间,“家庭旅馆须提前1周预订”“年轻游客比重上升显著”……旅游业发生了变化,达到用音乐赋能文旅经济的目的。此后,湄洲岛每年夏季都举行“湄洲之夏”沙滩音乐季,让两岸更多喜欢音乐的游客加入其中,提升湄洲岛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疫情影响,2022年“湄洲之夏”期间,一天进岛5000多人,留下来观看演出的2000人,占40%。三是举办海峡两岸青年歌手大奖赛。我在湄洲岛任职期间,举办4届“妈祖之歌”海峡两岸青年歌手大奖赛。2010年3月,启动首届以“纪念妈祖、颂扬美德”为活动主题的大奖赛,吸引了台湾、金门、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区的近百名选手参加海选。比赛曲目为普通话或闽南语的妈祖歌曲,以独唱、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歌唱,共有19位选手脱颖而出、参加决赛,其中台湾的青年歌手6名、金门青年歌手1名,大陆青年歌手10名,两岸青年歌手同台竞技,相互切磋,增长情谊。在湄洲岛的决赛现场,选手们唱响《湄州和五洲》《妈祖的孩子》《和平的信鸽》等颂扬妈祖的主题歌曲,决出金、银、铜奖各一名,优秀奖6名。来自台湾歌手李俊杰凭借一曲《镇澜妈》获得金奖。通过比赛,进一步发掘了音乐人才,推出新人新秀,促进两岸文化和音乐交流,增进两岸民众之间的情感,提升认同,扩大妈祖文化对外的影响力。我到莆田市委宣传部工作以后,2019年策划“海峡好歌声”——首届“妈祖杯”青年歌手大赛。作为第四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的活动之一,赛事分海峡两岸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港澳、台湾等九大赛区38个分赛区。经过选拔赛、预赛、复赛的激烈角逐,产生19位选手在湄洲岛参加总决赛,其中台港澳歌手占到一半。最终决出金、银、铜奖。河北籍参赛选手赵奕森以一曲《我爱你中华》获得金奖,福建省参赛选手郭静获得银奖,中国台湾赛区参赛选手李子森获得铜奖,其他入选选手分获优秀奖和入围奖。他们以歌会友,展示风采,演绎青春,进一步弘扬妈祖精神,促进两岸文化和音乐交流。台湾青年歌手获奖后,台湾省选送单位会大摆酒席庆祝。几名获奖歌手还被影视公司看中,聘为晚上8点档的电视剧主演。创作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湄洲岛的知名度。湄洲岛出名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就多了,直接的门票收入就增加了,这就是朴素的门票经济思想。1999年,湄洲岛接待境内外游客才58.55万人次,2002年也只有63万人次,2009年达130万人次,实现全社会旅游收入598亿元。2013年我离开湄洲岛到莆田市机关工作。2012年湄洲岛接待境内外游客已达2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社会旅游总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2018年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672万人次,全社会旅游收入达41亿元。音乐成为拉动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

由于湄洲岛在两岸音乐合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为福建省音乐事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福建省音乐家协会于2012年6月14日在湄洲岛举行“海峡两岸(湄洲岛)音乐创作基地”授牌仪式,时任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作兴,时任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章绍同,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时任秘书长唐晓燕,台湾妈祖音乐协会创会会长彭立等出席仪式,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亲临现场致辞祝贺,标志着湄洲岛的音乐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也逐渐成为两岸音乐人捕捉创作灵感的源泉。2011年湄洲岛被文化部评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作者系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二级巡视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