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00: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韦希成



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党报通讯员

 

韦希成

 

 

近几十年来,《福建日报》逐年公布“优秀通讯员”名单,据朋友告我,近来差不多每届都有我的名字。据说,我是获此殊荣人中唯一年过古稀的老龄通讯员。

 

我与《福建日报》结情缘

像是与生俱来似的,爬格子成为我的一大嗜好。记得上中学时我是学生会的宣传骨干,参与办校刊和出黑板报,我既编又写。1960年至1965年,我曾把校园生活的稿件投给《福建日报》,见报的多是“火柴盒”或“豆腐块”,我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1979年,我是斜滩公社的一名文化干部。一天晚上,我拿着当天的《福建日报》到生产队念给社员们听。听完报上刊登的《要解决农民卖猪排队问题》的来信和编后语,社员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报上讲的切合实际,和我们这里的情况对得上号;有的说党报反映老区农民呼声,解开了农民怕政策变的思想顾虑。翌日,刚好福建日报社驻宁德地区记者站的黄种生站长下乡来,我就把读报谈变化的事告诉他。黄站长鼓励我把现场情况写出来。在他的指导下,我写成小通讯《夏夜读报一席话》,很快在《福建日报》一版“得人心的政策一定不会变”专栏里发表了。

1984年秋收后,我下乡到水北老区贫困村,开展群众文化宣传活动。当时,看到村里掀起学文化、学科技热潮,场景感人,我就写了篇《水北出现求知热,村干皆是夜校生》稿件,趁参加全省农村文化会议的空隙,带到福建日报社去。报社农村处的魏章官编辑浏览了我的稿子,询问了基本情况后,当场边改边给我讲解素材取舍和新闻写作技巧。三天后,稿件在头版以花边新闻见报,还被省、地评为当年的好新闻。从此我爬格子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说起1985年10月,《福建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发表了我采写寿宁首次开展纪念冯梦龙活动的报道文章,我是厚着嘴皮、厚着脚皮,跑到省、地、县有关部门探听、捕捉资讯得来的。当时,有人冷言讽语,而我觉得这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的义务。当听说福建日报社派来文艺处黄敬林处长参加纪念冯梦龙会议,我就主动登门请教。黄处长阅完我写的《冯梦龙与寿宁》的稿件后,称赞是篇好素材,正好吻合时效。不久后,这篇稿件就在《福建日报》“八闽九州”专栏以头条重稿发表了2700多字,受到主办单位的好评。

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党报通讯员1985年冬天,全省《牛年山乡》摄影大奖赛在我县举行,这是寿宁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福建日报》下来的资深记者祝文善称赞被我抓到“活鱼”,在他主持的周末《生活窗》版面刊发了我书写的《萧冰:有理想就有事业心》(萧冰系这次大奖赛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行将退休之际,我以自己所工作的镇宣传文化中心多年来开展农民读书活动的做法与成效为主题撰写了一篇《书香飘田野,硕果满枝头》的新闻通讯作品投给《福建日报》。此文在《福建日报》上刊登后,又由报社推荐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共青团中央、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台等8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小康农村”全国农民读书征文评奖活动,荣获三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搞新闻报道必须勤问、多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写的不少好稿子都是从磨破嘴皮中得来的。如《福建日报》“婚姻与家庭”版登出的《情深意笃农家女,三拒改嫁侍伤夫》一文,我好几次前往实地采访当事者,她不愿意和盘托出。怎么办呢?我就靠三寸不烂之舌,多次登门、谈天、拉家常,从闲谈中得到生动情节,于是写起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在我看来,只要材料真实,写出来的东西就无懈可击,才有生命力。

“脚板底下出新闻”是做新闻工作的老行话。然而,对于一个业余通讯员来说,要做到这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时间就不大允许。但是,不跑又哪来的新闻呢?只能挤时间跑。记得1984年春节,斜滩有个通讯员写了篇回乡干部大年初一上山造林的新闻,县广播站打来电话请我核实。正月初三,我冒着寒雨跑到五里路外的山田村了解,听说树苗是县农委副主任林清孝培育供给的,我如获至宝,又赶到15里远的香菇山村林清孝家采访,另写出一篇《农委主任办家庭苗圃,为农民造林壮胆撑腰》的纪实报道,相继被《福建日报》《福建农业》和省电台采用。《福建日报》在一版还加了“编后语”。

 

不忘初心为民鼓呼

我深知作为一名通讯员,反映群众呼声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酸甜苦辣皆无悔。结合群众文化工作,我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稿件。

有一次,我写了政府发动水北老区村农民种植苎麻无销路,造成群众积难返贫的稿件在《福建日报》上发表。这本是政府扶贫时只注重农产品生产而不重视市场营销的普遍问题,但是基层领导不愿暴露这薄弱环节,对我不很高兴,甚至连许多会议、许多场合都不让我参加。

还有一回,斜滩茶叶销不出去,我调查情况和收集数据后在《福建日报》上登出信息,福安一茶商找我带他去买茶。该茶商与茶厂老板谈成交易,还差购茶款6000多元,茶商拿存折抵押。茶被运走后发现存折已挂失,厂家责怪于我,最后我承担了其中一半损失3000元。

曾有一段时间,我不敢上鱼摊买鱼。原因是我写的一篇《女子运销队使山里人吃上海里鲜》在《福建日报》见报了,内容是斜滩7位妇女到福安、霞浦等渔产地贩运来新鲜海产品供应市场,价廉物美。报纸登出后,税务所见其中说她们日有一百七八十元的纯收入时,连夜拿着报纸召集女鱼贩开会,要增加税收。鱼贩们一见面,就说我赚了几块稿费,害她们税收被增加。真让我尴尬得哭笑不得。

30年前,笔者身为县政协委员,亲历两件事,感触良深。

一件是,那些年有许多外出打工返回寿宁老家参加春耕生产的山村农民,大多都从外地捎带回各种杂木制作的小型农具及配件。寿宁是山区县,这些东西好久都买不到。究其原因是该县大批量发展花菇等食用菌生产,山场杂木资源锐减;同时原生产厂家因利润微薄而放弃生产这些小农具。政协委员应当牢记履职使命,我即将这一事关千家万户的民情信息向媒体反映,分别被《福建日报》《人民日报》刊登,引起县内外涉农部门的关注,采取联系周边县(市)商家和个体生产者订货、进货、采购,短期内使大部分农户购买到这些奇缺多时的小农具,缓解了农忙生产的实际难题。群众感激说:“舆论作用大,党报是我们的连心桥。”

另一件是,2003年底,寿宁老区长岭村群众因缺资金,一条长达17公里的出省公路开了9年之久,仍无法修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通讯员知道后,我积极配合县报道组将长岭村民开路难这一民情用纪实图文在《福建日报》和《人民日报》进行报道,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在当天的报纸上作出批示,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关心此事。事后很快帮助解决了该村通公路的难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想,只要热衷于关心民情、重视舆情,就能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明日黄花今又香

在数十年的爬格子生涯中,我尝尽了酸甜苦辣。虽然这些收获已成明日黄花,翻阅开始泛黄的一大摞贴报本,温习一篇篇铅印的报道文章,回味着一次次鞍马劳顿的结晶,无不蕴藏着一段含辛茹苦的写作故事,也记载着一名业余通讯员爬格子所付出的艰辛,以及洋溢着报社领导和编辑老师的情怀。

退休19年来,与《福建日报》的缘分仍难解难分,我从容爬格子的频率又增高了,见报概率也增多了。特别近年来被省级党报连续6年授予新闻宣传积极分子称号。此乃我初心不改、笔耕不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所取得的荣誉和奖赏,无形间又成为我继续爬格子的新动力,我暗自下决心: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作者为寿宁县原文化局干部、福建日报社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