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 石材产于福州市郊40多千米处的寿山乡的石雕。其石材质地温润如玉,色彩斑斓,品种丰富,硬度在摩氏2.5度左右,宜于雕刻。南朝(420-589)已有寿山石刻“卧猪”随葬品出现。唐代有寿山乡的寺庙僧人,以寿山石刻制小佛像、香炉、念珠等作为馈赠香客的品件,寿山石刻因而流传民间。宋代,寿山石刻多雕刻文、武俑、动物等,作为官宦人家的陪葬品,寿山石雕有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由官方管理的石矿开采和雕刻作坊。元明时期,文人书画印章的出现,促使了寿山石印章、印纽艺术品,在民间流传开来。清代是寿山石雕艺术发展兴旺时期,人才辈出。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寿山石雕名家杨璇、周彬为代表,其所雕刻的观音、弥勒、罗汉及各种印章印纽,技艺冠绝当时,并对近代寿山石雕产生极大影响,作品多被选作进贡朝廷的珍品。杨、周也被后世尊称为“寿山石雕的鼻祖”。乾隆的田黄链条“三连章”,被清廷传为珍宝。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的潘玉茂三兄弟、林谦培、林元珠等,在继承杨、周技艺的同时,又有许多创新,并在其家乡凤尾村、后屿村收徒传艺,形成了寿山石雕“西门派”“东门派”的不同雕刻风格,寿山石雕的生产制作也随之扩大。清末民国时期的林文宝、林清卿、林友清、郑仁蛟等是这两派的杰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寿山石雕得到更大的发展,涌现出许多雕刻名家,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很好评价。改革开放之后,福州寿山石雕得到很大发展,成为福州的城市品牌,雕刻专业人员上万人,并由福州市扩大到罗源、福清、莆田、厦门等地。寿山石雕技法主要有圆雕、浮雕、镂空雕、薄意、链条、印纽等,创作题材广泛,有花果、人物、动物、山水、印章、古兽、文具、把玩等十几类、上千个品种。利用石材的巧色和石材的因势造型,雕刻中的“薄意”和古兽、印纽装饰技法、链条和镂空雕,是寿山石雕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