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 一种多彩低温软陶。多以手和竹篾把陶土片片粘贴的花卉人物、动物装饰物,在阴干、素烧后,再施以多彩釉色,并经低温烧制而成。源于广东省五岭以南(古名“交趾”),故名“交趾陶”。清代中叶传入台湾,多见于寺庙墙壁或屋顶正脊的装饰,题材多以忠孝节义及吉祥献瑞为主,造型多为半面浮雕式,结合捏塑、绘画、烧陶的手艺。在台湾寺庙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清同治年间(1862-1874),祖籍漳州平和县的叶王(字麟趾),被台南师傅带回广东学艺,返台后在台南开始烧制塑陶人物像,使交趾陶在台湾南部特别是嘉义县得以传播。后世尊称叶王为“台湾交趾陶之父”,其作品被称为“嘉义交趾窑”或“叶王交趾烧”,看作台湾交趾陶艺术的最高峰。现台南县佳里兴的震兴宫、学甲慈济宫、嘉义县水上乡苦竹寺等还保存有其作品。其后,有黄得意、林添木、高枝明、林洸沂等继续采用交趾陶艺。新生一代的谢东哲,刘佳玲、刘佳琪姐妹,都有着深厚的传统陶艺功底,并具现代巧思与创新,使得嘉义交趾陶艺,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