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 11: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闽台文化大辞典

  克拉克瓷 产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至清初的一种青花瓷器。大如脸盆,小可赏玩于掌。以开光(即边沿装饰图有轮廓线构成)、折沿、锦地纹和满弓(即图饰布满画面)为特点。瓷名源于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船上有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因产地不明便以该船名称之为“克拉克瓷”。该瓷主要为外销,既饰有中国传统人物、花卉、图案,也有外国花卉、人物、城堡等,国内销售极少,故产地鲜为人知。1994-1998年,福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曾在平和南胜华仔楼窑址等地考古发现,其青花瓷装饰纹样、胎釉、工艺等和“克拉克瓷”相同。按万历元年(1573)《漳州府志》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载有平和一带的瓷器为“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等;1999年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在漳州的“克拉克瓷”的研讨中,认定此瓷为平和窑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