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 11: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纪念台湾建省140周年

 

汪毅夫


 

2025年是台湾建省140周年。从1885年台湾建省到1895年台湾被割让,这10年里应该纪念的话题会很多,我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是“三条代志”(闽南语,三件事情也)。

第一条“福建台湾省”的全称及福建、台湾两省的关系。

1885年十二月十二日,光绪帝谕军机大臣等:“台湾乃南洋门户。业经钦奉懿旨,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刘铭传请从缓改设巡抚,着毋庸议”,“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连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在台湾建省的前一年即1884年,新疆建省。“甘肃新疆”之制,是清廷为应对边疆危机,防御外国入侵而采用的行政区划和行政设置方面的新制,其用意乃在于“内外相维”,即加强新设立的边疆省份同内地的关系和联系。沿“甘肃新疆”之制而来,台湾省的全称是“福建台湾省”:台湾巡抚的关防写的是“福建台湾巡抚关防”,台湾布政使司的关防写的是“福建台湾布政使司关防”,台湾各县印信也在县名前冠以“福建台湾”的全称,如《清德宗实录》记:“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丙寅十二日,换铸福建台湾凤山县印信,从福建台湾巡抚邵友濂请也”;《清德宗实录》在台湾建省以后提及台湾所用多是全称“福建台湾”,如《清德宗实录》记:光绪十二年二月乙亥十七日,以神灵显应,颁福建台湾嘉义县城隍庙扁额曰‘台洋显佑’,龙神庙扁额曰‘海屿昭灵’,天后宫扁额曰‘慈云洒润’。”

台湾建省后,同福建省保持密切的关系。如,军事上仍然采用班兵制:兵“皆调自福建各营,三年一换,谓之班兵”;在财政方面,遵照清廷的决定,台湾每年由福建海关协银20万两,福建各库协银24万两。到1891年为止,5年中一共按期拨银220万两,其中100万两是由厦门海关拨给的;科举方面,台湾建省后未单独举办台湾乡试(省级科举考试),台湾秀才为了考举人仍然须到福州参加福建乡试。

第二条,台湾建省10年的成就。

据《戴国辉讲台湾:与日本人的对话》(九州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版),1994年有“最近刚来日本的(台湾)后辈问道:‘如果台湾不被日本人占领,会有今日的台湾(暗喻近代化的台湾)吗?’这个提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含意,可是相当多的台湾人拥有这样的疑问,就值得关注了”。台湾统派学者戴教授提出并讨论的议题是“被忽略的割让前台湾发展阶段”,这同“台湾建省10年成就”的话题是基本重合的。陈孔立教授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之《近代化的开始》一节,列举1895年前台湾在防务、交通、工矿、商务、兴市、抚垦、清赋、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并谓:“台湾出现了全国最早自办的电报业和新式邮政,全国最早投产的新式大煤矿,全省出现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台电话、第一枚邮票、第一盏电灯、第一所新式学校,出现了自己经营并敢于与外人竞争的轮船,出现了有数以千计现代工人的矿区,也出现了最初的民族资本。许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成效蔚然可观,使边疆海岛新建的行省后来者居上,成为全国洋务运动中的先进省份”。

第三条“尾省”的省籍意识和“少念”(闽南语,思念也)刘铭传的情结。

1895年台湾割让后,台湾民间始有传唱本、后有1897年石印本《台省民主歌》流传。《台省民主歌》体裁属于说唱文学“闽南语歌仔册”。《台省民主歌》以“台省”入于标题,“清国”入于首句(“讲出清国一条代”),歌中一再出现“尾省”:“尾省台湾写乎伊”“尾省头人真不通”(台湾建省乃在“甘肃新疆省”设省之后,故有“尾省”之称。台湾民间至今尚有“尾省出贤人”之谚流传);又用“别省”称其他省,用“台湾一省”称台湾:“抚台逃走过别省”“台湾一省寻无官”“一时搬走过别省”。割让时,台湾建省已届10年;割让后,台湾民众仍保留“尾省”“台湾一省”的省籍意识。

《台省民主歌》乃以“清国”之“钦差”在台湾建造铁路的事迹起兴。“钦差”指初以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到台、后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刘铭传在台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卓有建树。《台省民主歌》开篇讲述“清国”之“钦差”修筑铁路的事迹,实际上是对台湾建省成就的总体肯定,歌中“百姓闻名少念伊(闽南语,思念他”)则是怀念刘铭传情结的集中表现。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