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从杨泗洪谈纪念乙未之役
汪毅夫
130年前,清军将领杨泗洪在台湾战死于乙未之役。
130年来,杨泗洪的英名鲜有人知,其战死事迹亦大扺模糊。所幸者,198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总44号刊有据该所和谢国桢分别收藏的两种抄本整理而成的吴德功《让台记》。《让台记》(整理本)是台湾乙未之役的战事实录、战争史著述。关于杨泗洪,《让台记》记:“新历10月8日(旧历八月二十日),日军进扎大莆林,大清黑旗统将杨泗鸿力战死之,前安平知县忠满兵亦败退。日军由小路掩袭至大莆林,道路险恶,兼以泥土粘路,军士困难。大清统将杨泗鸿统兵扎在观音亭,忠满亦列营互相犄角。午前五时,日军掩至,土人林姜母等二营由田沟两侧射击,截杀七、八人。两军对垒,至午后五时,日军极其困难。战至夜间九时,日军疲劳。清统将杨泗鸿等燃炬照路力战,夺回日军阵地。杨泗鸿忽中铳阵亡。日军就野营露宿。忠满引退。刘黑旗以萧三发统杨军。”在这段记载里,杨泗鸿即杨泗洪,是留台参战的“大清统将”;“清统将杨泗鸿等燃炬照路力战,夺回日军阵地。杨泗鸿忽中铳阵亡”是很感人、很有画面感的战争场景;“刘黑旗以萧三发统杨军”说的是刘永福在杨泗洪战死后派萧三发统领杨军”;1895年“新历10月8日(旧历八月二十日)”,是《让台记》所记杨泗洪英勇战死的日子。
现在谈乙未之役。乙未之役是甲午之役的接续。如果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是甲午之役结束的时间点和标志事件,则甲午之役从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至1895年三月二十三月打了9个月;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马关条约》又是乙未之役开始的时间点和标志事件,台湾军民起而备战、参战,抵抗日军入侵台湾。从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初三日日军侵占台南、台湾全岛沦陷,台湾军民将甲午之役、将中日战争延长了5个月又10天。如《让台记》等书记载,时长5个月又10天的乙未之役可歌可泣,是全体中国人民应当永世记取的悲壮历史事件。
然而,130年来,纪念乙未之役战死的烈士如杨泗洪的官祭或公祭,纪念乙未之役的活动,几乎是从未举行、从未举办。2025年是乙未之役烈士牺牲、乙未之役发生130周年,建议选择适当地点、适当时间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譬如,杨泗洪是江苏宿迁人,可选择在宿迁、在他牺牲的时间,举办纪念杨泗洪的公祭、图片展览和学术研讨。
附带谈一个问题,有友人告诉我,杨泗洪是“台湾省总兵”,牺性日期是1895年“农历七月二十”。据我所知,时任台湾镇总兵万国本,是在1895年四月二十六日清廷“命署台湾巡抚布政使唐景崧解职来京,并令台省大小文武各员内渡”后,方才离职内渡的,清廷应该不会任命杨泗洪继任为“台湾省总兵”;据乙未之役另一本战事实录《台海思恸录》所记“六月,新竹陷,彰化兵单饷细,绅民南來求救。永福檄饬李惟义率填海左营,副将廖其彩率屯兵五百人,黑旗营务处吴彭年、参将湯仁贵各率所部福字营百人,都司王德标率七星队一营,前往彰化接应。至地未及十日,彰化失守。复檄杨锡九、萧三发挑选精壮前往嘉义交界之北斗溪,相持月余,锡九竟以战死。倭陷嘉义,逼近曾文溪,分兵数路,进攻台南”,则杨泗洪(即杨锡九)牺牲时间也可能是“农历七月二十”。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