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22: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1946年北平台胞返乡记事

 

汪毅夫


 

1946年元月元日,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执行委员梁永禄医生将该会报名返乡的台胞之姓名、性别、年龄、经历学历、台湾住地、北平住址、家属等情况编录成册,并按照要求誊写一份送交有关当局。

伏案多日,终于在新年元旦完成此一繁难的工作。可是,急公好义的梁永禄医生却感觉抬不起头来——

报名返乡的旅平台湾同胞“共399个家长、553个家属共952个人”,加上“被日军征用兵员115个”和尚待报名者,“总共1167名”。其中,“全数四分之三已发生生活困难”,“全数十二分之一只有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全数五分之一现已受同乡会及台胞互相救济”。我曾读梁永禄医生当年编录的《名册》(包括手稿本和誊写本),《名册》里,有136个家长“赋闲”即失业;“被日军征用兵员115个”集中居住于北平前圆恩寺胡同20号,北平军政当局派3人(苏管理员、林翻译官和董翻译官)管理。

为配合当局“集团输送”台胞返乡的规定,北平、天津两地台湾同乡会(包括两地台湾同乡会联合而成的台湾省平津同乡会联合会)除办理调查、登记、整理、报送报名返乡台胞之名册,还积极联系相关各方,不断遭遇困难和周折。

台湾省旅平同乡会主编的《新台湾》第2期(1946年2月28日出版)转载《北平新报》消息《航政局拒绝台湾同胞回籍》,略谓:“留平津两地之台胞,日前曾有望于近期返省一批,昨闻又因故中止。经征询始知,前经台省同乡会向平津航政局请求拨轮运送,于本月十九日奉令允准,定二十三日首批载运三百人返省,同乡会得讯后,即分别通知首次归省者,作起程准备,前日(二十三日)忽又接到津航政局函称,因运送肥料,临时将原计划改变,以致原拟回省之台胞,只得中止,是部台胞,因得返省确期,已将房舍退租,被褥什物全部变卖,今航政局,竟轻易变更计划,拒绝运送,致使大部陷于绝境,食住均感恐慌。”同期另载《台湾同胞之回籍》一文,略谓:“平津两地之台胞,期待早日回台,尤为殷切,当北平行营饬交通部特派员令天津航政局转令招商局准备用由南方驶来之海苏号轮船于归途载运平津之贫苦台胞之第一批为三百名(内台籍日俘百十六名,天津台胞九十二名,北平台胞九十二名)回台之通知书到达台湾同乡会之时,平津两地之台湾同胞莫不喜形于色,遂由同乡会对贫苦台湾同胞发给证明文件,昼夜兼程,赶办手续,被指定返台之同胞遂将其全部日用什物罄售一空,规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在天津集中,以应被指定之二十二日在塘沽搭船回台,不期在集中前之二十日下午即被指定回籍之台胞将什物售罄之时,天津招商局竟变更计划,以海苏号船于归途装载肥料为理由拒绝平津之台湾同胞返籍,至于将来何时有船,何时回台,则毫无具体规定,如此拖延下去,被指定之回台者,其苦将不堪言状矣,试问在此平津两地物价高涨生活困窘之状态下,贫苦台胞将何以生存?职事既辞,什物已售,未来之惨境,将不知伊于胡底矣;在此吾人应有两种感觉,第一当局之轻诺寡信,有伤于国民之爱国心,第二其间仍有作祟之人物从中阻碍,吾人应请当局负责。台湾同胞之回籍早有规定,毋庸赘述,今已光复半载有余,平津之台湾同胞竟无一人回台者,可幸有船来沽(按,天津塘沽),并且规定搭载台胞回籍,竟又中途变更而成泡影,此诚令人不解者,不悉遣送台胞与运输肥料孰重?”

1946年2月23日在天津遭到拒载的台胞300人,包括北平台胞92人、天津台胞92人、原集中居住于北平前圆恩寺胡同20号的台湾军伕116人(原为115人,后增为116人),后来分为两批,第一批40人于1946年3月1日登上“永生”离津经沪返台;第二批260人于1946年4月1日乘“和生”轮离津经沪返台。

1946年8月19日,最后一批报名返乡的北平台胞187人从天津乘“来兴”轮经沪返台。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