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说两岸·
台湾兵备道仝卜年的资料
汪毅夫
台湾兵备道仝卜年是山西平陆县人。1996年,山西学者王雪樵有感于“仝卜年几乎终生在闽台做官,最后客死任上,是对台湾早期开发有过贡献的一个好官。然而《平陆县志》对仝的记载颇为简略,尤其是对仝在台湾的宦绩语焉不详”,遂写信向厦门大学陈孔立教授请教。陈孔立教授在回信里说:“有关仝卜年的材料现在所看到的还不多,现将台湾出版的《台湾通志》的传记复印寄上”,并整理、提供了仝卜年在台任官履历。1997年,王雪樵写了《关于仝卜年的一些资料》,将陈孔立教授“所馈珍贵资料”刊布以公诸同好。老一辈学人友爱互助的风范,令人感念。
我从《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查明,仝卜年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三甲第112名进士。
庄林丽《清代台湾道、台湾道台与台湾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有仝卜年嘉庆二十年(1815)起在粤、闽、台的任官履历:“(1)嘉庆二十年,任广东惠州府长宁县知县;(2)道光三年,任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知县;(3)道光六年,调福建泉州府惠安县知县;(4)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升噶玛兰厅通判;(5)道光十五年,秩满,升台湾海防兼理番同知;(6)道光二十一年,升台湾府知府;(7)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摄理凤山知县,三月三日卸任;(8)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因械斗案内捐输抚恤及获犯出力,赏花翎;(9)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兼护分巡台湾兵备道,寻以劳瘁卒于官”,并记:“仝卜年,在台十余年,《噶玛兰厅志》载其‘所在锄奸剔弊,百废俱举’‘政简刑清,盖其为治若神明,内外不敢欺,凡所关于地方与兴利于民者无不为’,曾于噶玛兰城置窑,使城中茅舍尽改成砖瓦,免除许多回禄之灾;又于书院经费中,贴补噶地赴试生童,使文风为之一振。其加惠于噶厅的人民和士子者不少。《淡水厅志》收有他一篇《修三绍岭路记》”。仝卜年是以台湾知府兼护即代理台湾兵备道的。
我在《〈红楼梦〉的台湾评本》一文介绍《妙复轩评点〈石头记〉》时涉及仝卜年,略谓:“《妙复轩评点〈石头记〉》是“太平闲人”在台湾写成的一部巨著,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评本,其学术独创性获得学界一致肯定”,“据该书作者《自序》称:1848年,‘为台湾之行,客郡署’,‘虽既衰且病’,但喜‘日不过出数言,眠食静息,而是评遂以成’”,“孙桐生因为‘太平闲人’自题诗有‘道光二十八年秋八月在台湾府署评〈石头记〉成’的自注,就考定‘太平闲人’即当年任台湾知府的仝卜年。1961年5月,胡适在《跋乾隆甲戌〈脂胭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一文订正了这个错误:《红楼梦书录》(页四八至五七)著录《妙复轩评点〈石头记〉》钞本一百二十回,有五桂山人的道光三十年跋文,明说批书的人是张新之,道光二十一年同他同客莆田,二十四年评本成五十卷,新之回北京去了;四、五年后,同客台湾,居郡署,……阅一载,百二十回竟脱稿。新之的籍贯生平无可考,可能是汉军旗人。但他不是台湾知府,只是知府衙门里的一位幕客,这一点可以改正孙桐生的错误’”。1848年四月接替仝卜年任台湾兵备道的徐宗干,也曾提及“府幕张新之”。作为仝卜年的幕府,太平闲人(张新之)在知府衙署“日不过出数言,眠食静息,而是评遂以成”,这也印证了仝卜年“政简刑清”的为官境界。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