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9 21: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汪毅夫



·汪毅夫说两岸·

小年、半年节和大年

 

汪毅夫


 

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年10月版)说:“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的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原来,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三正”(夏历、殷历和周历的正月),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年、半年节和大年一一相关。

兹从台湾旧诗、俗语的角度而言之。

1. 小年从周历而来。“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郑大枢《台湾风物吟》有诗并注云:“一阳初动岁初添,地暖长春不裹棉。糯米为丸粘饷耗,日中视晷卜丰年(冬至日,以糯米为丸,祀神祭祖,合家同食,谓之添岁;门扉器物,各粘一粒,谓之饷耗);李友胥《台城竹枝词》有诗云:“糯丸饷耗岁初添,漫道三时似夏炎。北路雪霜南路雾,新棉换却旧纨绯”;朱仕玠《瀛涯渔唱》亦有诗并注云:“南至阳生气尽苏,恨无飞雪点红炉。团围坐饮称添岁,一幅升平海外图(台俗,冬至日家作米丸,祝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节略如元旦。合家团圞而饮,谓之添岁)”。周时以冬至前一日为岁终,冬至为岁首(《淮南子》一书中就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所以上记台湾旧诗有冬至添岁之说(至于“糯丸饷耗”,决非优待小耗子之意,而是敬奉鬼神。耗,耗荒、空虚也)。台湾俗语也有“冬至添岁”“冬至大如年”“冬至过小年”的说法。

2. 半年节因殷历而有。“殷历以建丑之月(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朱仕玠《瀛涯渔唱》有诗并注曰:“匆匆寒暑类惊湍,又见青青辣芥盘。节气则逢六月朔,粬红博就半年丸(台俗,以六月朔或望日,家杂红曲于米粉为丸,曰半年丸)”;郑大枢《台湾风物吟》有诗曰:“六月家家做半年,红糖团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丁冬闹暑天”。按照殷历,从十二月到六月为半年,“六月家家做半年”是诗句也是俗语,从台湾另一俗语“不是冬至也要搓丸”,说的应该是“不是冬至”的殷历正月的情形。

3. 大年是夏历新年。“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说的阴历正月)为岁首”。刘家谋《台海竹枝词十首》有诗并注云:“椰树槟榔共一边,开花结子自年年。闹厅节里池荷发,应使侬家早见莲(槟榔不与椰树並栽,则花而不实。元旦至元宵,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謂之闹厅。台地气暖,正月梅桃莲菊有见齐开者)”;丘逢甲《台湾竹枝词》有诗云:“番蒜花开又一年,不寒不暑早春天。开正喜复开春宴,赢得诗狂更酒颠”。台湾俗语“年兜时节”,说的是夏历正月初一前、后十五天,人、事“兜”着“年”转;和“年兜时节”相关的俗语,又有“忙年”“做年”等

(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