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10: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林思翔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林思翔奔腾不息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从不同方向包抄过来,在龙海汇合入海,两溪挟沙卷土的长年冲袭和积淀,铺展出宽坦的龙海平原,这“九龙入海”之地因此得名“龙海”。而“九龙”入水潜身的海湾如同月亮般静静地闪射出柔和的亮光,“月明倒映江如月”,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月港。月港一头牵着九龙江,一头挽起厦门港,与大担、二担等金门诸岛紧紧相连,一起护送着“九龙”游入东海。金门涌波,厦门鼓浪,月港便泛起轻轻的波澜。是九龙江,也是东海,数万年来坚持不懈地合力鼓荡,造就了龙海这片闽南金三角的美丽福地。

我们走进九龙江畔、东海之滨的龙海时,正值春暖花开时节,十里花廊姹紫嫣红。水仙花故乡的龙海在凌波仙子的引领下,成了花的王国,无处不飘香。而延绵不绝、一望无际的荔枝林,犹如绿色的海洋,让人感到龙海大地无处不飞春。龙海的同志告诉我,龙海生态优良,物产丰富,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不仅如此,龙海众多的人文景观也令人陶醉。建于南宋的江东桥如今依然屹立九龙江上,桥下水面波纹若锦,美其名锦江。如登上江边晏海楼远眺,可见“缥缈仙人吹玉笛,潇湘渔艇度清秋”的如画景色;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镇海卫古城,故垒雄风,至今犹存,如一位沧桑老人在诉说着过眼云烟;巍巍南太武山独傲群峰,与金门北太武山遥相呼应,“姐妹”相称;悠悠隆教湾,风清、水蓝、沙黄,是一处可与夏威夷媲美的海湾浴场;牛头山古火山喷发的玄武岩,其磅礴气势如千万整装待发的勇士,这旷世奇观被人称为“海上兵马俑”;浯屿岛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让人流连忘返,与金门一衣带水的亲密地缘和郑成功岛上练兵的历历往事更令人思绪放飞,遐想无穷……龙海不仅是块富庶之地,也是一块美丽的地方。

这块富庶、美丽的地方,自然成了帝国列强的觊觎之地。自鸦片战争以来,龙海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蹂躏和压迫,龙海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抗争,不畏艰苦,守卫乡土,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贡献,付出了牺牲。在共和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早在19世纪中叶,龙溪、海澄两县(1960年合并为龙海县)农民就组织起秘密的小刀会,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会员发展至一万多人,成了一股使清朝廷大为震惊的革命洪流。后来,由于朝廷的重兵镇压,小刀会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斗争为太平军攻克漳州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在闽南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册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19世纪末,在香港的海澄海沧霞阳村人杨衢云(现属厦门海沧镇)为了进行反清活动,联络进步青年组织辅仁文化社,杨任社长,社纲规定“从事爱国活动”和“消除祖国所蒙受的耻辱”等内容,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新型知识分子组成的、有民族革命性质的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后来杨衢云结识孙中山,两人志同道合,在孙、杨两股力量联合的基础上,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建立了兴中会总部,杨衢云为兴中会香港总会首任会长。兴中会的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纲领。1900年10月6日,兴中会600余人于惠州起义,因饷弹两尽以失败告终。清朝廷查知杨衢云为主谋,悬赏三万金取杨衢云首级,在此危急关头,杨衢云毫不畏惧,仍在香港以授教英文为生。1901年1月10日,正在讲课的杨衢云,遭清廷官吏派遣的暴徒暗杀,不幸身亡,这位海澄人民的优秀儿女、杰出的民主革命志士离世时年仅40岁。

龙溪、海澄籍许多华侨受杨衢云的影响,踊跃投身革命,有的还成为同盟会的骨干,涌现出了一批不惧风险、热心革命、倾资支持同盟会的华侨代表人物。据不完全统计,龙溪、海澄籍在海外华侨华裔约15万人,他们同海外广大侨胞一起积极参与支持辛亥革命运动,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孙中山先生曾多次高度评价华侨这一贡献,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外国列强为了征服中国,还以传教名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在石码、海澄等地设立教堂。1903年,古县庵前村(今颜厝镇政府所在地)一些天主教徒,在外国传教士的支持下,不听劝阻,强行挖井,引起公愤,遭到正在举行迎神赛会乡民的痛打,这场反洋教斗争的“古县教案”虽然遭到官府镇压,却使人民看到清政府统治的反动腐朽,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辛亥革命时期龙海的光复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1年,在武昌起义伟大胜利的鼓舞下,海澄同盟会人员许秀峰与甘黄涛等革命志士组成的领导核心,带领海澄革命群众包围海澄县衙门,迫使县令交出印鉴,海澄宣告光复。从此龙溪、海澄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918年,龙溪、海澄两县开始了孙中山指导下为期两年的“闽南护法区”建设,福建省第一条公路——漳州至石码20公里公路就是这时修起来的。

五四运动爆发后,龙溪、海澄进步学生积极响应,组织游行,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五卅”惨案后龙溪、海澄学生、工人和店员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列主义。

1926年7月,漳属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石码支部成立。1926年11月,中共海澄支部成立。是年冬,在福建省第二师范读书的王占春,回乡以办夜校为名,组织附近乡村办农会,开展革命斗争,有36个乡村相继成立了农会,会员达5000多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抗”(抗捐、抗税、抗租、抗粮、抗债)斗争。

1927年春,龙溪、石码在中共闽南部委领导下纷纷成立工人协会,进行了以反对资本家对工人剥削“二五加薪”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斗争。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击当地反动头目的“倒蓝反廖”斗争,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下,在广阔的龙溪、海澄农村点燃起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地下交通线,开展游击战争。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驻石码,打击顽抗的反动武装,建立工农革命委员会,开展抗日宣传和扩军筹款。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驻漳的短短39天中,漳州地区应征参加红军的就达1500多人,其中石码、海澄就有四五百人。王占春领导的闽南工农游击队和澄浦工农游击队三四百人也转入了红军队伍。筹集的百万巨款和药品、粮食、食盐等一批物资如数运往中央苏区。

之后,由漳属各县赤卫队、游击队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转战南北乡,发展革命力量,坚持游击战争,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作出了应有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军侵占厦门、不断骚扰闽南沿海的严峻形势下,龙溪、海澄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屿仔尾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港尾、浯屿的伪军反正,有效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势力。1945年8月石码成了侵厦日军的请降地。

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全面内战的严峻形势下,龙溪、海澄进步人士在中共组织领导下,建立秘密交通线,开展游击战和爱国民主运动,开展反“三征”斗争,开展支前和统战策反等工作,积极配合解放大军解放全境。

这一切表明,龙海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

这块红色土地是龙海人民百年来前仆后继、浴血奋斗铸造的。革命老区遍布龙海15个乡镇(场),106个村(居);数以百计的龙海人民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八路军、新四军或人民解放军;有近百名龙海籍海外华侨回到祖国参加革命;数百名龙海籍烈士为革命牺牲,涌现了王占春、李金发、王却车、柯联魁、林和尚、李林、苏精诚、高捷成等一批为革命牺牲的优秀共产党员。

百年奋斗,英雄辈出。献身革命的每一位仁人志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选取龙海籍的两位代表人物,扼要讲一下他们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一位是王占春,一位是苏静。

先说王占春。

与繁花似锦的九湖百花村紧紧相连的邹塘村,长年百花盛开,花团锦簇,一座红瓦燕尾的典型闽南民居就坐落在这花村的中央,这便是王占春烈士的故居,如今被辟为王占春纪念馆。门前的花圃鲜花绽放,阵阵花香把烈士英名飘向四方。

王占春的族亲王上海老人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王占春的故事。

那是1930年5月。年仅25岁的王占春参加了中共福建省委组织的厦门破狱特务队。在队长陶铸(时任省委军委秘书)的带领下,到厦门鼓浪屿接受两星期严格的军事训练,强化政治教育。训练开始时,省委书记罗明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作了动员。“我们向党宣誓: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坚决完成破狱任务!”王占春和十几位队友举手握拳斩钉截铁地向党宣誓。5月25日9时40分,破狱枪声打响了,王占春与队长陶铸一道迅速拔枪压住监狱警备队,确保劫狱成功。仅用了10分钟时间,就打破了戒备森严的厦门思明监狱,救出了原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团省委书记陈柏生及闽西苏区干部等40多名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王占春在战斗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革命必胜的信心。

王上海老人说,王占春在漳州省立第二师范学习时就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与校学生会主席王德一道联合其他学校,成立了“漳州学生联合会筹备处”,领导漳州城区学生与反动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1927年2月,王占春进入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学习,并转为中共党员。他在漳州、石码一带领导开展如火如荼的工农运动,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成为闽南一带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当时在百姓中流传道:“程溪臭税丁、张贞饭桶兵,专门欺侮老百姓,就怕王占春!”

厦门破狱斗争胜利后不久,龙海境内南北乡两支游击队召开会议。陶铸代表闽南特委宣布,成立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王占春任支队长,李金发任政委。游击支队活跃在漳属各县,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后来一支队改称“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王占春任司令员,李金发任政委。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军阀张贞的统治,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入漳后,成立了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王占春被推选为主席。王占春夜以继日地处理大量日常工作,积极完成中央红军进漳“筹款、扩军、抗日宣传”等项任务。中央红军撤离漳州后,反动派进行猖狂反扑。红三团转移到漳浦县崎溪寨村时,遭到敌人重兵包围,王占春不幸腹部中弹受伤,他把极少的药品让给其他伤员,自己却因病情恶化,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再说苏静。

我们走进海澄镇内溪村碑头自然村苏静将军的故居,聆听苏明德老人讲述苏静将军的故事。老人领我们参观了故居里陈列的介绍将军生平事迹的照片后,深情地说,将军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让激情燃烧出壮丽的青春,用奋斗谱写出岁月的诗篇!”

出生于1910年的苏静,在漳州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时,就经常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道理。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后,苏静认识了漳州地区领导学生运动的王占春等人,还见到了当时在福建开展工作的邓子恢等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人,聆听他们的演讲。后来到了漳州第二师范学校学习,苏静积极组织革命活动,成了学生中同反动势力斗争的带头人。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入漳,苏静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将苏静这位文化人分到政治部工作。从此苏静告别家乡,随部队踏上转战征途,在战火中点燃壮丽的青春。

从红军团司令部通信科科员到后来的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从普通战士到开国中将,苏静倥偬一生,功勋卓著。这里仅讲述将军的几个小故事。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形势下,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一、红三军团走在前面,担任开路先锋的重任。此时苏静是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参谋,他的任务就是为本军团侦察探路和绘制红军路线图。这项工作不仅艰苦危险,而且责任重大。因此,长征每到一个地方,大部队宿营休息了,苏静就带着几名侦察员到前方找路,做好次日行军路线和下一站宿营点方案,绘制行军路线的略图,经军团首长审阅后油印下发各部队。这一切工作完成后已经是下半夜了,没睡上几个小时又要随部队出发。整个长征过程苏静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无路可寻,这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但他都能很好完成任务。在长征途中苏静绘制的行军路线图达数百张,幸存的几张如今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长征中的探路与绘制行军地图的工作,使苏静赢得了道路专家的美誉。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对苏静作了这样的评价:“离开毛儿盖北行40里就进入草地。草地可以说根本没有路,当时由侦察科苏静同志带了一个指北针,找到了一个藏族老太太当向导,在前边为部队开路。那位老太太有病,我们派人抬着她走。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边开路是有功的。”

苏静当年活用“老马识途”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1935年12月上旬,苏静随军团长林彪、参谋长左权在瓦窑堡以北察看地形。这里是一片荒漠。在进入沙漠深入勘察时迷失了方向。来时的脚印早被风沙所淹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左权问苏静怎么走?苏静同样也辨不清方向。情急之中,苏静想起“老马识途”这句成语,便把随行的马的缰绳撒开,让放松缰绳的马在前面带路。果然这匹识途之马终于将他们带出了沙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静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1937年9月下旬,115师组织发动了平型关战役,这是八路军第一次对日军作战。战前林彪、聂荣臻特别点名指派苏静前往平型关外乔沟南侧的阎锡山部队进行联络。苏静向友军通报了我军作战意图等有关情况后,阎锡山部队以没接到上级命令为由不同意配合作战。苏静迅速返回汇报这一情况,我军据此重新部署,战斗打响后,痛歼日军,震惊中外。为了记录下历史的瞬间,战斗中苏静还发挥摄影的擅长,冒着枪林弹雨,拍下了很多珍贵镜头。一次在广阳地区设伏时,我八路军首次抓获了3名日军俘虏,苏静利用随身带的相机拍下了“第一名日军俘虏”的照片,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向国人宣示八路军英勇善战精神,极为振奋人心。

1938年3月2日,林彪率115师机关在向隰县、大宁方向作敌后运动时,于隰县以北千家庄附近被国民党哨兵枪击负伤。此时苏静带着侦察排正跟随其后。事情来得十分突然。林彪负伤后翻身下马,苏静赶快将其扶至路边沟坎下,命警卫员火速赶往后续部队去找医生,很快医生赶到,就对林彪伤情进行救治。事情发生后,部队停止行军,就近驻进村子。第二天政治部主任罗荣桓送走林彪后,派苏静前往国民党驻防部队调查此事。苏静率参谋人员进行了认真仔细地了解。经调查,此事件为误击,肇事者是阎锡山部队的一个警戒分队。苏静实事求是的调查结果,排除了国民党军方面的政治因素。次日,阎锡山部队一个师长专程来到第115师师部,表示歉意,当场下令撤走了附近的部队,并送来不少给养,表示慰问。

抗战胜利后,苏静转进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情报处长。

在苏静精心组织领导下,情报处准确掌握大量情报,破译了国民党的密电码,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从辽西及时向东北腹地撤退和为“前总”首长捕捉战机,适时定下作战决心提供了有力保障。东北全境解放后,苏静随野战军首长和指挥机关人员入关。此时,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余万人已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地,陷入困境。傅作义派出代表要求与解放军进行和平谈判。林、罗指派苏静负责接待傅方代表,与其接触,摸清意图。后来苏静又前往北京东交民巷傅作义总部联谊处参与傅作义全权代表邓宝珊及周北峰和谈的全过程。根据谈判结果,双方草拟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苏静将文稿电告平津前线指挥员,后经中央军委、毛主席修改后定稿。1949年1月21日,苏静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和傅作义方面代表王克俊、崔载之在协议书上签字。翌日起,傅作义部队开始开出城外,在指定地点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长征、抗日、祖国解放。曾经多少沧桑,终成历史回响。”虽然我们只读了苏静人生故事的几个章节,但已感受到将军青春的壮丽与岁月诗篇之华美。“功勋卓著多谋善断的苏静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纪念苏静将军诞辰100周年时,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将军如是称赞苏静将军。这,也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