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零公里处
叶忠惠
一
1934年9月30日,在松毛岭与国民党军厮杀了七天七夜的红军将士,接到上级的撤离命令,来不及休整,他们在观寿公祠前的草坪上,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随后便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长汀县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的这片草坪,是长征零公里处。
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认为,长汀是中国最美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是湖南凤凰)。2004年暑假,我第一次来到这座美丽的闽西小城。相比省城福州,七月的长汀舒适多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大院内古木参天,凉风习习,清爽宜人。这是一个极富历史和文化气息的院落,院子里的古柏为唐人所植,此处宋代时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时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均在这里设试院,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在这里担任主考官,“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这副咏古柏的对联就出自纪大学士之手。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2年,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部迁到这里,鸠占鹊巢。除了师部机关,大院里还设有关押政治犯的监狱。瞿秋白在牛庄岭被捕后,就关押在这里,并在这里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命运捉弄人,一位求索真理的文明传播者,最后死在了自己的学生宋希濂之手,这样的结局,瞿秋白先前大概不曾想到。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何必说?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
这是瞿秋白临刑前写下的自白,他说:“趁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这是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哀婉和悲叹!
一个人的生命即将终结,活着的日子甚至不能用星期来计算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他会想什么?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生命长河的流向,人生即将谢幕的瞿秋白,没有时间怨恨,也没有沉浸在伤感里,他用临刑前这段短暂时光回顾人生过往,回首走过的路,反思做过的事,真诚地给别人以忠告。生命都不存在了,反思、回顾、忠告还有什么意义?瞿秋白的心情非常忐忑,他不确定自己牺牲后,这份“内心独白”能否走出监房,他视之为《多余的话》。
瞿秋白纪念碑
《多余的话》成了瞿秋白留给“红都”长汀的宝贵遗产,这大概也是他先前不曾想到的。
谁不渴望生?谁不畏惧死?那个时候,我太年轻,还无法体会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还无法感同身受瞿秋白在狱中“生亦艰难、死亦苦楚”的生死抉择。当年囚禁瞿秋白的那间监房里,陈列着记录这段历史的文献史料,监房里陈设的刑具充满血腥味,只是身在和平年代的我,受限于经历和阅历,无法理解罢了。多年以后,石狮民盟市委会组织“红色之旅”,我故地重游,再次走进那间充满血腥和杀气的监房,再次阅读墙上的介绍文字,回顾瞿秋白生平,我流下了眼泪:为一个在黑暗中倒下的、坚贞不屈的斗士。
才华横溢的瞿秋白,在人生最美的年华,用患肺结核的病弱身躯挡住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枪口,他盘腿而坐,点头微笑,对刽子手说:“此地甚好!”
刑场上的瞿秋白镇静如傲雪的青松,勇敢直面死亡,他临危不惧的革命气质和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令人感动,古柏和苍天也为之震撼。1935年6月18日清晨,瞿秋白倒在了长汀县一个叫罗汉岭的山坡上,距他被捕仅四个月。那年,瞿秋白刚满三十六岁。
三十六岁,多好的年华,倘在和平年代,以这个风华正茂的年岁投身祖国建设,将大有可为,将大有作为!可惜了。朋友们,和平是珍贵的!为了今天的和平,牺牲多少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向为和平献身的革命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二
1934年9月24日,松毛岭保卫战打响,战斗异常惨烈,英勇的红军将士仅凭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极其简陋的装备,与国民党正规军激战了七天七夜,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在这次战斗中,一万多红军将士献出宝贵生命,永远长眠在了闽西这道绵延的山岭。
在中复村“红军街”仰望松毛岭,缅怀长眠在此的红军将士,心中肃然起敬。当年,无数热血青年从“红军街”上松毛岭杀敌;无数人民群众经“红军街”向前线送补给,向后方运伤员。在观寿公祠前参加完誓师大会的红军将士,从“红军街”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翻山梁、跨江河、爬雪山、过草地,跨越无数险山恶水,终于到达遵义。中国革命从此迎来转机,逐渐走出困境,一步步走向胜利。
三十六岁、七天七夜、一万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串串令人震撼的数字,是奠定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今天,我们重走“红军街”,踩在这些见证历史的卵石上,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忍不住泪目,步履和心情一样沉重。
……
晚饭后,漫步在灯火阑珊的汀江边,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迎面袭来,叫人不禁感叹:和平真好!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真好!如果瞿秋白还活着,他看到这灯火阑珊的江岸,看到幸福的老人和可爱的孩童漫步在江岸,该多欣慰!这不就是他宁可牺牲生命也要求索的和平与幸福吗?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瞿秋白多么渴望和平,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他对和平的这份渴望和追求!
三
小径村牛庄岭是瞿秋白被俘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牺牲的地方。我们经小径村绕道水口村,去瞻仰毛泽东笔下“红旗跃过汀江”的那个渡口。为缅怀红军横渡汀江的壮举,人们将渡口命名为“红军渡口”,离渡口不远的江堤上,有长汀县人民政府修建的红军渡江纪念碑。
长征出发地
1929年5月,毛泽东从邓子恢的来信中得知,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控制“两湖”地区发生武装冲突,闽西的国民党军奉命开赴广东前线作战,朱德和毛泽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率领红军从赣南进入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朱毛红军于1929年5月18日上午从红军渡口横渡汀江,开展土地革命。霎时间,汀江上军号阵阵、红旗猎猎、刀光闪闪,歌声和着船号在波浪里翻腾,红军将士在朱德和毛泽东的带领下,顺利渡江。毛泽东作《清平乐·蒋桂战争》纪念: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的场面,人民群众在朱毛红军的领导和带动下,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推翻反动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在闽西快速发展!
经历过惊涛骇浪的红军渡口,今天平静得有些寂寞。只有汀江,还是和九十五年前一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静静穿过村庄,绕过层峦叠嶂,一路欢歌,向海而去。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2期,作者为石狮市人大机关干部,副研究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