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志士郑忾辰
林登豪
一
郑忾辰(1876-1953年),又名郑德元,字慨尘。他出生于福清城关高巷头,自幼聪明好学,12岁即中秀才,但不走科举升官的老路。1900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先是在预科学习日语,后考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那时,留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逐步分为“革命派”和“改良派”。革命派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认为只有彻底推翻帝制,中国才有希望。改良派则支持梁启超、康有为,主张说服清朝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郑忾辰坚定地站在革命派一边。有一次,两派召开辩论会,争论十分激烈,改良派理屈词穷,其中一人竟然抓起桌上的茶壶,往革命派头上砸来。曾练就南少林武功的郑忾辰,一手接过茶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扭住那个撒野的改良派支持者的衣领,吓得这人只好连连作揖求饶。自此,郑忾辰的名声在留学生中传开,连孙中山都知道了,两人逐渐成为知交。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郑忾辰义无反顾地首批加入了同盟会。法政大学毕业后,他接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参加革命,先是在杭州某专科学校教法律,后回到福州创办铺前学堂,从事革命启蒙教育。1911年春,他奉孙中山之命,秘密潜回广州,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不料革命党举事失密,广州城早已布满清军的密探。郑忾辰刚到广州车站,便发现有人跟踪。他东绕西走,也甩不掉尾巴。紧急之时,正好一辆黄包车经过,他立即说:“快走,到地点多给你工钱。”密探紧追上来,手挥大刀拦阻。郑忾辰飞起一脚,将大刀踢掉,接着又将来人踢倒,然后飞车而去。到了一家偏僻的旅社,改为乡下佬打扮的郑忾辰,找一间布满蜘蛛网的陋室将斗笠盖在脑门上假装睡觉。追踪而来的密探进旅社检查时,见房门洞开,蜘蛛网密布其中,一个乡下佬正在呼呼大睡,一点也不怀疑他是革命党人,于是未加查问就走了。胆大而机智的郑忾辰又躲过了一劫。几十年后,他与家人、亲友、学生谈及此事时,还幽默地说:“天不忍绝我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辛亥革命爆发了。郑忾辰积极参加革命,并于1911年11月出任福建省参议员,1913年出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成为福清市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和辛亥革命志士。后来,他追随孙中山到广州,被任命为海陆军大元帅府特别参议。
二
1913年,袁世凯企图复辟称帝,宋教仁遭暗杀,孙中山、黄兴发动的“二次革命”被镇压,孙中山被迫逃往日本,郑忾辰就追随着他。当时是孙中山最困难的时期,他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作为亲密战友,郑忾辰担任他的秘密联络员。
而让郑忾辰最为难忘的是,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的时候,特意选定他作为自己的伴郎。并且在结婚照后面签名送给郑忾辰作为纪念。据郑忾辰孙子郑式桥回忆,他小时候,祖父每年都要从柜子中取出一些重要的物件晒晒太阳,其中就有这张珍贵的照片。还有一张是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抱着小儿子廖承志)与郑忾辰的合影。每次清点这些东西,祖父都十分激动。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文化大革命”时都被毁了。
对于郑忾辰来说,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大概是收到孙中山的亲笔来信。面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他坚决拥护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在孙中山遭排挤、远避上海的时候,他留守广州坚持斗争。1918年9月15日,孙中山亲笔写信给郑忾辰,信中说,在“今日国事人心之坏,不特少数暴戾恣睢者,放佚而无所惮,而大多数之国民,皆持一种苟安偷活之见解”的情况下,“深望阁下淬厉精神,团结同志,为正义而奋斗。庶足以挽垂危之国运,振将死之人心。”这殷切的期望极大地激励了郑忾辰。
三
1922年,皖系军阀段祺瑞失败,国会恢复。把持北京政权的直系军阀曹锟,召开国会,以5000银元一票收买议员贿选总统。郑忾辰与林森等5位闽籍议员,毅然离京回闽,拒不出席国会。曹锟不死心,邮寄贿银5000元托福清驻军旅长转交给他。他大义凛然,严词拒绝:“我一生清白,不收取来路不明之物,这款从哪里汇来,还退到那里去。”
1911年辛亥革命福建光复后,他痛心地看到,福建一些老同盟会员天真地以为推翻清朝已经万事大吉,准备功成身退;而混迹于革命党队伍中的旧军人彭寿松自恃光复福建有功,趁机把持大权,把军警特别是同盟会变成私人工具,又挟众兼任福建同盟会会长,接着出任省政务院院长。彭寿松开始排除异己,钳制舆论,践踏民主,中饱私囊,逐步暴露出“借革命以营私”的真面目。
1912年4月20日,辞去代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先生来到福州,先后视察了都督府、政务院、省议会和同盟会机关,并在各界代表组织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讲,他指出:现在虽已“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依靠同志们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目的;并提到黄花岗烈士杀身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了之志。参与活动并合影留念的郑忾辰听了不禁热血沸腾。可是,始终陪同孙中山前后的彭寿松却对此充耳不闻,继续我行我素。孙中山离开福州后不久,彭寿松于1912年4月29日派人将敢于发表演说、抨击时政的老同盟会会员蒋筠暗杀于福州玉山涧河墘。此时正主办《民心报》的黄家宸(福清人,辛亥革命志士)怒不可遏,立即撰写文章,并配上插图发表报上,痛斥彭寿松的罪行,要求维护民主权利。彭寿松怀恨在心,于5月22日再派暴徒,跟踪黄家宸,伺机连砍数10刀,使其惨死于南营董氏祠前,这就是震惊八闽的“蒋黄惨案”。
当时不少政要慑于彭寿松的淫威,噤若寒蝉。而时任省议员的郑忾辰,却不惧彭寿松的凶焰,毅然在议会上提出弹劾彭寿松案。这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壮举,又得到林森(时任全国临时议会议长)的支持。郑忾辰留学日本时的好友、时任福建省政务院法制局局长的林白水(林獬)先生也予以支持。可是,彭寿松毫无改悔之意。郑忾辰就在福州仓山天安堂的集会上再次发表演说,抨击彭寿松的罪行。彭寿松恼羞成怒,公然派爪牙冲进衣锦坊6号省议员宿舍,试图逮捕郑忾辰,他在众人的掩护下躲过此劫。彭寿松慑于郑忾辰的崇高威望,不敢再次贸然行动,但派暗探四处监视,伺机下毒手。1912年7月1日,福建省都督府改组,彭寿松任都督府总参议,并被袁世凯任命为警察总监,权力更为集中。此时,老同盟会员苏郁文继续在《群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彭寿松的罪行。彭寿松于8月1日公然查封《群报》,逮捕主笔苏郁文入狱,重笞数十大板,一时间“黑云压城城欲摧”,林白水愤而辞去一切职务。郑忾辰认为彭寿松占据福建政坛,许多人不敢讲话,不驱彭不能维护民主;但开展驱彭斗争不能局限于福建一地,必须赴京、沪等地广泛宣传,争取各界人士的支持。他探知彭寿松的爪牙密布在省议员宿舍附近,便托人预先雇了数顶小轿,自己随身带了几套衣服,离开宿舍后,每到转弯处都换乘一顶小轿,换一套衣服,终于巧妙地躲过了暗探的监视到了台江。彭寿松的爪牙密布台江轮渡码头上,对每个登船的人都进行严密搜查。郑忾辰匿身渔民的小船里,到轮船离开码头时,才在众人的掩护下,登上开往上海的轮船。在上海和北京,郑忾辰四处伸张正义,揭露彭寿松的罪行,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在福州乌石山私第里闭门谢客的林白水也写信给京、沪好友,揭露真相,互相呼应。由于彭寿松倒行逆施,民心丧尽,加上全国舆论的巨大影响,袁世凯不得不派人以镇抚使名义赴闽驱彭。彭寿松暗中唆使党羽,搜集军火,购买煤油,准备把福州付之一炬,以泄私愤。后迫于各方压力,大捞一把后离开福州。郑忾辰为了维护民主,穷追不舍,继续以蒋、黄家属的名义,向法院提出控告,法院缺席判处彭寿松死刑;对直接参与谋杀蒋、黄的刽子手,则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后来彭寿松以另案在汉口被捕,执行枪决,大快人心。
四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因与蒋介石政见不同,深知事不可为,郑忾辰隐回福清。在家乡,他热心兴学育才,造福桑梓。
在那黑暗的年代,忾辰先生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首倡将县立第一小学和私立华侨小学附设的初中合并,成立县立初级中学,并于1927年迁进凤凰山麓的明德书院,让更多家乡子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他支持长子郑毓和出任县中首任校长。1928年郑毓和在省城福清籍学生的支持下,对簿公堂,据理力争,终于从教会手中收回“贫儿院”,作为县中校本部,并取名“群力楼”。
郑忾辰克服重重困难,远渡重洋,辗转各埠,筹集教育经费;他大力支持创办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后,协助校方向华侨募筹资金,修建了一座两层16间的学生宿舍——慨尘楼,解决了农村学生的寄宿问题。1943年8月在“文昌阁”和“奎光阁”两社支持下创办了福清县私立文光中学,大家公推郑忾辰先生为董事长。当年,郑忾辰将自己70大寿贺礼全部献给文光中学,修建“慨尘斋”。虽然从文光中学走出学生数量不多,但是他们中不少人早就闻名玉融大地,声扬神州南北。
抗战期间,已经60高龄的郑忾辰利用福清国术馆名誉馆长的身份,组织大刀队准备抗战。侵入福清的日军久闻郑忾辰大名,到处打探他的下落,欲聘他做“维持会”会长。郑忾辰和家人在村民的保护下,躲到距离福清数十里外的菜安村已掏空的古墓中,这种坚守民族大义的精神令人敬佩。
当时,郑忾辰仅靠一点地瓜熬粥充饥。时间长了连这点食物都难以为继。但是他坚决不让山下百姓给他带粮食。他说:“村民们也很困难,不能再增加他们的负担了。”最后他决定全家分散避难。临行前,他郑重地对家人说:“日军待不长的,很快我们全家就会团圆。我们全家人头可以断,但绝不能做汉奸卖国贼!”这位铮铮铁骨的辛亥革命志士,生前低调奉献,不事张扬,但家乡人民记得他。特别是他身上一以贯之的追求民主、维护民生的拳拳爱国精神,始终镌刻在后人心中。
1946年他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仍尽力支持家乡人民的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求解放斗争;支持教育界的爱国民主运动与“三反”(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斗争,在他全力支持下,很多受迫害的进步师生得到营救,保护。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他欢欣鼓舞。1951年郑忾辰被邀请参加福清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副主席。土改时,他主动献出田产,被誉为“开明人士”。1953年,郑忾辰因病辞世。
郑忾辰前半生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无愧为20世纪前半叶伫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他留下的是忠肝义胆,是当之无愧的民主革命先驱。他后半生在家乡倡办福清一中……可以说是无私奉献的教育家。郑忾辰是一个孤忠伟节的热血志士、真诚的民主革命家,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教育事业的乡贤,岁月可以冲淡历史的记忆,却不能抹杀他爱国志士的声名。他的高风亮节,他的爱国精神,永远回荡在融城的长空。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