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周书》
《周书》是一部记载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二部。《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上起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下迄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反映了西魏与北周两朝共四十七年的历史,尤详于北周王朝的盛衰兴亡,是后人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该书始终贯彻唐初“以史为鉴”的宗旨,其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
《周书》五十卷(一称《北周书》),(唐)令狐德棻等纂修。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北周时位至吏部中大夫、仪同大将军。令狐德棻少有文名,才华出众,博涉群典,。唐高祖时,任大丞相府记室,后除起居舍人、又迁秘书丞、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太常卿、弘文馆与崇文馆学士等职,封彭阳县公。曾向唐高祖建议,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之书,对献书者予以重奖,对所收之书,令人以楷书缮写。数年之间,群书略备。又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均无完整史书。其中梁、陈、齐,尚有一些文籍保存,而周、隋文籍散失尤为严重为由,奏请朝廷组织人员重修梁、陈、北齐、北周及隋朝正史。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十二月,正式下诏修前代魏、周、隋、梁、齐、陈六史,对各史编修人员作了分工。当时负责《周史》的是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等。但这次修史经历数年,不就而罢。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再次下诏修前代史,由于《魏书》已有魏收、魏澹二家,不再修《魏书》,遂由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史, 李百药修齐史,魏徵、孔颖达、许敬宗修隋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徵与房玄龄总监诸史。令狐德棻除主周史外,“仍总知类会梁、陈、齐、隋诸史” 。(《旧唐书·令狐德棻传》)所谓“总知类会”,即是负主编之责。可见,所修五史均有德棻参与。贞观十年(636)正月,五史修成。贞观十五年(641),诏修《五代史志》,令狐德棻又参加了修志。贞观二十年(646),又诏修《晋书》,房玄龄特意奏请令狐德棻参与修撰。唐高宗永徽元年(650),令狐德棻升任《五代史志》监修,是书于高宗显庆元年(656)修成。另外,李延寿撰成《南史》、《北史》之后,亦先请令狐德棻审阅修订。由此可见,令狐德棻参与过二十四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等八史的纂修工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绝无仅有,其贡献最大的当为纂修《周书》。令狐德棻晚年编著尤勤,除上述八史及《五代史志》之外,还参与了《大唐礼仪》《太宗实录》《高宗实录》《艺文类聚》,著有《凌烟阁功臣故事》、《皇帝封禅仪》等。龙朔二年(662年),令狐德棻以八十高龄致仕,仍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
令狐德棻纂修《周书》之前,可供参考的史料主要有西魏史宫柳虬所写《起居注》和隋代牛弘撰述的“周史”等。唐刘知几《史通·杂说》篇云:“令孤(德棻)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惟凭本书,承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史通·正史》篇又曰:“宇文周史,大统年有秘书丞柳虬兼领著作,直辞正色,事有可称。至隋开皇中,秘书监牛弘追撰《周纪》十有八篇,略叙纪纲,仍皆抵忤。”可见刘知几所谓之“本书”当指柳虬和牛弘所撰的史书。但令狐德棻一生致力于修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杰出史学家,对于资料的搜集取舍,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故《元伟传》后,于元氏戚属,事迹湮没者,犹考其名位,连缀附书。”
《周书》五十卷,包含: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是一部记载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十二部。由于北周自公元557 年由宇文觉取代西魏而建立,到公元581 年外戚杨坚代周建隋,立国仅二十五年。但事实上宇文氏政权的历史是从东、西魏分裂,宇文泰拥立西魏文帝(535)开始的。所以《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是记载上起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下迄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反映了西魏与北周两朝共四十七年的历史,是后人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周书》的主要特点与价值在于:
首先,西魏与北周两朝虽然仅有四十七年的历史,但《周书》所载之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当时各地封建政权林立,北有东魏、北齐,南有梁、陈,其本纪于南北政权之变易铨次,条理分明,宇文泰、宇文邕二纪尤详。《周书》“本纪”八卷,包括:“《文帝本纪》二卷、《闵帝本纪》一卷、《明帝本纪》—卷、《武帝本纪》二卷、《宣帝本纪》一卷、《静帝本纪》一卷”。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周书》称赞说:“当后周时,寰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更月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列传”四十二卷,包括:“《皇后列传》一卷、《王公列传》四卷、《诸臣列传》三十一卷、《儒林列传》一卷、〈孝义列传〉一卷、《艺术列传》一卷、《萧詧列传》一卷、《异域列传》二卷”,所载颇称完备。如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在江陵称帝三世,历三十七年,史称后梁。姚思廉的《梁书》不给他立传,而《周书》却为他立传,并将其子孙和在梁、陈、隋史无传的一些部将附于传末,从而保存了有关后梁的一些重要史料,为《梁书》所不及。再如列传中对人物的记载有所侧重,并注意保存一些重要文献资料。《王褒传》载其《寄周弘让书》,《庾信传》载其《哀江南赋》。王、庚二人都以文才著称,故特录其文以见一斑,这和《宋书》、《魏书》广泛辑录芜词以充篇幅,颇不相同。又如《赵贵传》等传后总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可见周代授勋之典;《苏绰传》后录六条诏书和《大诰》,可以见到周代创制之事;《文帝纪》、《苏绰附苏椿传》、《韩褒传》、《郭彦传》、《韦瑱传》等,记载了宇文泰所建立的府兵制的一些情况与特点。散在各传中的有关乡兵、庄田、奴婢、部曲、客女和征庸代役等记载,亦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而《异域列传》上下卷,则包含了高丽、百济、蛮、獠、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嚈哒、粟特、安息、波斯等少数民族及周边国家的传记,对后人了解与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各少数民族以及中外交通史,亦十分有稗参鉴。
其次,《周书》体例颇为统一,文笔简洁爽劲,反映出令狐德棻出色的史学才能,多为后人所赞许。如《王罴传》记王罴守荆州时与将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写得简洁有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韦孝宽传》记韦孝宽守玉壁之战,作者把他的机智、胆识和慷慨激昂的精神都写得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奋。《宇文护传》,记其母子相寄之书信,至今读之,神情如在面前。因此,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周书》赞誉《周书》曰:“《周书》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本令狐德棻所撰也。德棻在当时修史十八人中,最为先进,各史体例皆其所定。兼又总裁诸史,而《周书》乃其一手所成。”
第三,唐太宗经常阐述“以古为镜”的思想。令狐德棻既负纂修前代史“总知类会”之责,势必领会和贯彻“以史为鉴”的宗旨,在《周书》中的体现尤为全面而到位。《周书》中各个类传的立意,都与“以史为鉴”紧密联系起来。如《孝义列传》,旨在树立了一些愚忠愚孝的典型;《儒林传序》则着重指出儒学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艺术传》则把方技视为对于社会有广博用处的技术手段,并且可以和仁义教化相辅相成。
当然,《周书》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首先,对统治者的曲笔与虚美,有甚于南北朝的其它史书。人情佳传之多,推崇门阀士族的倾向,在同时代所修的诸史中也是比较突出与明显的。对李唐“二祖功业”,更是竭尽全力宣扬的。其次,书中叙事纪言,也往往过于文雅,华而失实,不能恰当反映北周当时的风气,还有一些记事记年自相矛盾的地方。唐刘知几在《史通》中就多有讥评《周书》的。如《史通·杂说》篇曰:“今俗所行周史,是今孤德菜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繁”云云。
《周书》无志无表,后人据相关史料补作志表。主要有清人练恕《北周公卿表》一卷;清人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有〈周诸王世表〉〈周公卿年表〉各一卷;近人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十卷、《北周六典》十卷等。
《周书》至宋亦多残阙。宋嘉佑中校勘北朝三史,《魏书}较好,《北齐书》次之,《周书》最下。今本《周书》系由宋人林希、王安国等根据《北史》《高氏小史》等书配补而成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翻刻、元明两代补板的所谓“三朝本”。 明有汲古阁本,清有乾隆年间官刻的武英殿本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等比较通行。颇便读者阅读的有中华书局1971年的校点本(《二十四史》校点本之一),龚书铎主编《白话精编二十四史·周书》(巴蜀书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选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