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和暖风
——龙海民生工程走笔
海 迪
民生工程悄然实现
这是一种静悄悄的变化。它是无声的,细润的。它不可能预示,不可能预演,更不可能预见。它不像别的政绩工程那样显而易见,而且明白无误摆放在你的面前。它也不像任何承诺和保证那么直接和简单。它的悄然来临有时总让你感到来不及。你来不及感受它,来不及多看它几眼。可是你看到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树变绿了,天更蓝了,早晨鸟儿叫起来更清脆了。
这就是民生的变化。
龙海市区有几条内港河道,它们分别从内社、登地、罗锦、高坑和港口穿过。这些河道过去长期淤塞发臭。人们习惯于把生活废水直接排进河里。夏天太阳一晒,河港两旁人家的房间全充满河道的臭味。政府准备整治这些河道时,需要拆迁拓宽一些河岸设施,可是很多人不乐意接受。因为他们看惯了那些破院子、破门户,习惯了行走于那些平时凹凸不平、下雨满地泥泞的河边小路。可是当那几条河道清除完淤泥,两边建成了用白花岗岩石栏围起,并进行了绿化的休闲便道后,人们才发现生活原本可以变得这么美好。
因为河道变清了,腐臭清除了,傍晚和清晨可以散步于河岸。老人们可以坐在河边沏茶。
备受关注的龙海市新建的龙海一中新校区,是一项造福社会的民生工程,按照福建省示范性高中的标准设计建设的。总投资超过3亿元,占地面积202亩,总建筑面积9.29万平方米。看病难现在龙海有了一座占地面积114亩,总建筑面积9.65万平方米的新颖别致的新市立医院大楼,设施包括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及后勤辅助用房。总投资超过3.4亿元。床位设置800张,可是医院负责人说,实际上可达1000张以上。
这以后你说看病难还会是一个问题吗?
这个大型设施已经建起来了,那就是龙海的文体中心。经过30多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沿海城市龙海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人们需要娱乐,需要养身,需要充电,需要锻炼。龙海就建了这样一个中心,集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场所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这样一个中心对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是重大和不可或缺的。
而这一切是在静悄悄中发生和改变的。它们千真万确发生在你的生活里。就像那些在河边沏茶的老人们,他们在没看到那几条臭河港变成那么舒心的河边休闲场所之前,怎么也不会知道生活会发生那样一种美妙的变化。
细微之处见精神
我是个内省型的写作者,喜欢用内心去审视世界。我很少出门,更少去登高临远。有一回一个外地的朋友来找我,我们一起去爬龙海紫云公园。我们从公园最高的地方,俗名叫“五楼”的往下走。他看到紫云园满山葱茏,山间楼阁隐现,曲径通幽,确实是个人民的大公园。那朋友说,看起来你们这里的政府还是干了很多事的。
我记得紫云园以前叫紫云岩,那只是一座小荒山,上面只有两座小庙。在封山之前,山上的茅草几乎被人割光,拿去当柴火烧。可是政府在不知不觉中,把那座荒山改变成了人民公园。这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紫云园就在龙海市区旁边。那里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名胜,山上到处是休闲的人们。我估计龙海人寿命的延长,可能跟这座山有关。因为在一个闹市旁边,有那样一个公园是人们的福分。而这个公园跟一个有作为的政府有关。
龙海二环路,也叫紫崴路北侧,石码内河江滨段原本就是一些散乱的地块。那些地块摆在那里怎么看怎么不舒服。风一吹,砂尘直往城区里飞扬。龙海干脆把那些地块整合起来,做了一个大包装,搞成一整片绿地。
人们沿着内河江滨修了上下两条步行道,所有的地块全绿化起来,种上了各种阔叶树和针叶树。其中包括一些名贵的榕科植物和大花乔木。人们在河边漫步就像步行于林地间。绿地中间建有一个中心广场,一个老年儿童活动区,一个青少年活动区。活动区配有停车场和各种健身器材设备。那个中心广场白天夜晚总有人在那里跳舞,跳广场舞和交际舞。绿地同时开辟了数条游览便道和林间小路,四处装点有各种小品建筑,看上去赏心悦目。
经过整治,紫崴绿地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气息,集地方特色、林地景观、娱乐、休闲和活动为一体的现代城市园林广场。
有了废水处理系统,龙海的大部分地表水变清了,河水的水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生活正在发生的变化!
山后的渠化岛是另一种民生建设版本。山后路口是龙海交通大动脉,一环二环在这里汇合。该处的渠化岛原本是个圆环形状,因缺少红绿灯指示,交通常常陷于无序和混乱状况。改造后圆环形为“十”字交叉口形状。拓宽了渠化道路使来往车辆有序汇流,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渠化岛道路按照城市2级次干道进行设计,道路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除了道路改造外,工程包括桥梁、给排水系统、周边绿化、电力、燃气、路灯照明等设施。改造后,山后渠化岛又成了龙海一大美景。
紫云公园的修建显示了它的恢弘大气,可是在细微之处你可以看到很多用心的设计。高坑公园入口处的九个大恐龙蛋让人叹为奇观,山道的起承转合处处展示了人文理想。而紫崴的绿地和山后渠化岛的改造,让龙海展示了它别开生面的景观。因为那是城市的边缘,那还是城市的入口,虽然你听到了满耳的城市的喧嚣,可是那些林地,那些步行道,总能让你感受到一种世外的宁静。
一个城市有山有水,有林地和绿草坪,无疑体现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
社保加医保,幸福享不了
在21世纪初期,龙海开始出现两种农村新的社会组织和村民设施,一个叫农村幸福园,一个叫居家养老服务站。
龙海农村幸福园建设项目有5个,分别为隆教乡黄坑村、东园镇茶斜村、榜山镇岭口村、九湖镇林下村、程溪镇禾山村等村级幸福园。总建筑面积2584平方米,占地面积7.08亩。总投入341万元。幸福园为农村中孤寡老人提供的是幸福的晚年生活场所。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成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服务项目。龙海率先在石码、角美、颜厝、紫泥等4个乡镇的15个村(社区)建立居家服务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社会的安全阀。有了这道安全阀农村的养老问题有了基本的保证。“新农保”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海“新农保”的续保保有率达到近98%。这足以说明,龙海农村是一片多么温馨的乡村。
龙海城区石码镇有一座老公园叫中山公园,这里几乎汇集了半个龙海市的老人。你一问,他们有的是近郊榜山来的,有的是海澄镇来的。老人跟老人在一起有话说,老人跟老人在一起情相投。关键是,老人有了晚年基本生活的保证。剩下的事情就是坐一趟2元钱的公共汽车,他们就可以在城里玩上一天了。
龙海参合人数达到100%,这说明龙海全民都有了医疗保证。对于龙海的农村人口来说,这不是一股从农村的土地上吹过的暖风吗?
而让龙海农村的重症患者更没想到的是,一年的基本诊疗费封顶线达到10万元。也就是说,一个重症患者一年达到10万元的医疗费用,可以在“新农合”里全部报销。我们过去常说,农村家庭常常因为一个人生病而导致全家贫困,叫做因病致贫。如今巨额医疗费用让“新农合”给承担了。对于龙海农村人口来说,这不仅是劲吹的暖风,更是永恒的福祉了!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本文略有删减;图片来源于漳州旅游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