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梦想
青 禾
诗人的梦想青禾中学读的课文,大都还给了老师,只记得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这首诗印象最深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那时,我们家7口人,只住18平方米的房子,还是租的,所以对千万间的“广厦”有特殊的向往。私下想,我们家也是“寒士”吧。
老师说,杜甫诗中的“寒士”,不仅是贫困的知识分子,更是天下穷苦的老百姓。心系天下百姓,这就是诗人的伟大情怀。
千年之后,诗人的梦想在神州大地逐步变成现实。各式公寓大楼层出不穷,安居工程日见兴旺。在龙海,我亲眼见证这一梦想成真。
在龙海紫云山西麓,我们看到龙海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几排高楼,黄色的外墙,给人以温馨,人们安静地进出,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车的,也有步行的,那么安详自若。一位老太太看着我不停地拍照,微笑着朝我点点头,我朝她伸了伸大拇指,她指了指对面,那里还有几幢在建的楼房,尚未下架,深绿色的防护网,高高的起吊机塔,和眼下黄色的楼房,灰色的水泥路,翠绿的草地,构成现在与未来交融的美好图景。其时,那位老太太正坐在树下与几位老太太聊天,石几错落,树干挺拔,树盖从阳光中围出一片阴凉,抬头可以看到许多细细的光柱从树叶的缝隙中泄漏下来。听说这片小区的一期工程是几年前建成的,新种不可能有这么高大的树。有人告诉我,这是原来村子里的树。顺着树盖,我看到背后的紫云山。
这个角度的紫云山挑起了我的记忆,这地方我似乎来过。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作为漳州人,到石码(龙海市区)玩是一件乐事。漳州到石码20公里,坐汽车要5角钱,贵,那时一碗鼎边垂(锅边糊)参三层肉才5分钱;坐船更贵,而且太慢。学生时代的我选择了骑自行车。星期天,约几个同学,借几辆车,呼地一阵便出了城。当时到石码的公路铺的是“马齿沙”,公路两边是高高的桉树。两个小时到石码,吃一碗蚵仔面,逛一下锦江道,回到漳州夕阳还挂在圆山头。有一次迷了路,转到一个叫柯坑的地方,有人说,反了反了,走到海澄方向了。于是问路,往回走。柯坑的后面有一座山,有人说,那是紫云岩。
我说,这附近是不是有一个叫柯坑的社里?小区的建设者告诉我,我们脚下的这个地方正是柯坑。啊,我意外地叫了一声,那时从公路看柯坑,是个不起眼的村子,一片高低不平的瓦房,穿插着几棵零星的龙眼树,还有几声狗叫,一阵鸡鸣。而它背后的紫云岩,更不是如今人来人往的休闲公园,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山。仔细了解,知道这片安居工程,规划34幢、2127套,分三期建成。世界真小,谁想得到,时隔几十年,我会以这种方式再次来到柯坑呢?
也许,柯坑这个名字将随着民生小区的最终建成而消逝。这么想着,我心中居然掠过一丝凄凉。然而我又想,在龙海这片热土上,有多少地名因建设而消逝,不,不是消逝,是更新。柯坑成了民生小区。往远处想,在漳州,在福建,在全国,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比比皆是。凤凰涅槃,去旧还新,是进步,是好事。这里现在住的和将来要住的都是低收入家庭,有经济适用房也有廉租房,以一户5人计,大约有1万“寒士”在这里安居。这是以前的柯坑村所不能做到的。
“寒”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是贫穷的另一种书写,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在古老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寒”气正在逐步散发缩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中国大部分老百姓,正在欢天喜地地脱“寒”气奔“小康”。龙海作为全国12届“百强”县(县级市),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大部分老百姓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正在奔小康的龙海人,日益向往高档小区。
龙江生态文化园
我们在内河边散步。河水悠悠,绿波荡漾,清风徐来,依稀闻到水香。因为流经这里的是九龙江下游的江水。从山间匆匆走来,走了200多公里的江水被引入市区,缓缓流淌,把九龙江平原上的花香稻香果香潇潇洒洒地撒在两边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河边的楼,建成的在建的,全都在河里轻轻地摇晃着,仿佛在向我炫耀它们的舒适与风光。大量的资金投入,不懈的项目实施,增加了河道过水断面,提高河道过水及行洪能力,改善周围农地灌溉条件,有效防止沿河两岸附近水田的渍化、次生盐碱化和滑坡,进而改善了市区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水环境平衡,清除河道岸边垃圾、废渣对水质的污染,为人们提供一处幽雅、舒适的休闲漫步环境。
这是对一个繁杂过程的简明描述,人们对过程往往不感兴趣,我似乎也找不到更精练的语言来替代它。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精心施工换来的,的确是幽雅、舒适的环境,但不是一处,是由一条绿色的水系衍生出来的一片清新的家居空间。这十几里长的内河就像一条玉带,环绕在龙海城市区美丽的腰间,上上下下带出一串串翡翠,这便是一处又一处的住宅小区,还有镶嵌在内河两岸、街道两边的风格各异的一块块绿地公园,它们与规划建设中的十里紫葳绿地相拥着,交错着,把城里的高楼大厦变得柔软,温情脉脉。走在龙海市区的内河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些平时看来十分枯燥无味的数字,比如“新建、改建城市园林绿化项目13个,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62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3平方米……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等,此时也变得生动可爱起来,仿佛带着青草的芬芳,随风飘荡。
走在内河边的我突然想到,城里的污水往哪里去?陪同参观的向导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对我说,我们去看污水处理厂。
我们到位于豆巷村的污水处理厂已接近中午,那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我介绍情况,他们的许多专业词汇和数据我都记不住,但在那里,我第一次分清地上两种水沟盖:路边长方形的有着条形漏口的水泥盖下面的水沟,负责排放路面的雨水,直接把从天上来的水送到九龙江;而圆形的有着莲花般图案的写着“环保防盗井盖”下面,是生活污水管道,这些管道把城市的污水从四面八方引来,导入污水处理池,经过处理后排出,和雨水沟的水一起排入九龙江,回归自然界。用专业的语言描述是,“日处理生活污水2.5万吨,配套建设城市污水管网41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8%,有效地改善城区水系和下游水体的污染问题。”我还听说,新的更大的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建设中,因为78%不是100%,而且城区在不断地扩大。但愿漳州城区壕沟里的污水也和龙海一样,早日消逝。
杜诗的“寒”,实际上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对老百姓的全方位的牵挂与关怀。这一点,龙海的建设者们似乎与大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杜甫想到的,他们也想到了,所以有龙海县一中新校区,有龙海职业技术学校,有龙海青少年体育中心,还有龙海第一医院新院区的建设……
龙海的建设者,似乎想得更多更远、更全面,为老百姓的现在,也为老百姓的将来,我在龙海城市发展规划中感受到了这一点,用当下流行的语言,就是超前观念。全市五个片区的规划,具有战略前瞻性。有的文字十分吸引我的眼球,“宜居新城”“休闲名城”“和谐家园”“生态绿城”,这是对老百姓家居生活的宏观设想。而在细节上,也无不体现着建设者的超前观念。在南溪湾经济开发区介绍中,我听到这样的厂房设计理念,现在是厂房,将来是商住中心,一次地基,现在与将来共用。为什么?“走一步,看三步”,他们事先想到若干年后这里不再是厂房,将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工业只是一个过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节约成本,无不心系老百姓的长远利益。
在工地上,我常常听到施工人员这样说,市里的领导抓得很紧,定期到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就地协调解决。有时傍晚和节假日,他们也会到工地来走走看看,当是散步,实际是检查督促。我说,那你们得格外小心。他们笑着说,可不。
我在一份红头文件中看到,为了把工作落到实处,市领导有明确分工,分片挂钩。在名单中,我意外地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有原来的同事,有以前的文友,有现在的邻居。他们为人朴实,待人真诚,我想象不出他们当官的样子。还好,从工地上施工人员的语气中,他们个个都很实干,也很“厉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大诗人杜甫1000年前的梦想,在如今的中国,正由许许多多小诗人来实现。这“诗”不是写在纸上,是写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这无数的诗人中,有龙海的一群人,他们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在九龙江下游的平原上书写百姓安居乐业的诗篇。也许,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我相信,他们没有杜甫的纠结,他们活得很快活,很实在。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龙海》;图片来源于龙海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